熟悉食物五性,每个人都可以是医***
五性焉,寒、热、温、凉、平。 ——《本草纲目》
古代中医将食物按照其特有的属性进行了归类。《神农本草经》认为,所有的食物都可归结为四类,也就是四气,分别是寒、热、温、凉。然而除了这四气之外,在《神农本草经》还大量地出现了一种平性食物。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中提出了药理分类,将平性纳入其中,于是便提出了“五性焉,寒、热、温、凉、平”的观点。与《神农本草经》的说法相比,《本草纲目》对于食物五性的定义和划分更加准确,因此很受后世中医的推崇。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古代哲人提出的“五行”思想,对后人影响极为深远。《本草纲目》在明确提出的食物五性之后,人们便将“五行”和食物“五性”按顺序对应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对应为:土***食物为平性,水***食物为寒性,金***食物为凉性,木***食物为温性,火***食物为热性。由于阴阳五行相克相***,世间万物总是在不断演变,后人又将五性演绎为二十五性,归结得更加详细,也更为复杂。仅仅通过食物的性味分类我们便可以看出,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熟,并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 食物五性的划分可以让人们对食物的药用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让不懂医术的人在日常饮食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简单的食疗。在归类中,食物的“性”是从食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的反应而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这些效果主要反映在功用上,但是也会在它的副作用上体现出来。如果没有最初食物“五性”的划分,就很难采用恰当的食物疗法,因为当疾病与食物性味相克时,不但不能很好地补益人体,相反还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危害。 中医治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五行”相***相克的理论。也就是说,在治疗热疾时,中医会选择与热性味相反的食物,即寒性或凉性食物,比如白萝卜、香蕉、西瓜、冬瓜、苦瓜等食物,这些食物或性寒,或性凉,在清热泻火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效果,患有热性病的人可以多吃。不过,食用过多的寒性食物会引起人体的阳气不足,所以对于体质虚寒的患者来说,应该忌食寒性食物。当人们遇到寒凉疾患的时候,可以用温热性味的食物来食疗。比如伤寒患者就可以适量地进食羊肉、辣椒、姜、葱、蒜、酒等性味较温的食物,这对于疾病的治疗能起到辅助的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