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是两种不同的肝脏疾病,慢性肝炎是肝脏长期炎症,肝硬化是肝脏组织纤维化和结构改变的终末期病变。慢性肝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但并非所有慢性肝炎都会进展为肝硬化。
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脏长期炎症,常见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饮酒,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升高。慢性肝炎通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部分患者可以控制病情进展,避免发展为肝硬化。治疗方式包括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保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以及戒酒、均衡饮食等生活干预。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损伤后的终末期病变,表现为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常见病因包括慢性肝炎未控制、长期酒精滥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患者可能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一旦形成,通常不可逆转,治疗重点在于延缓病情进展和防治并发症。治疗方式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片、降低门脉压力药物如普萘洛尔片,严重者可能需要肝移植。慢性肝炎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肝硬化患者除上述措施外,还需限制钠盐摄入预防腹水,避免粗糙食物以防消化道出血,定期进行胃镜和超声检查监测并发症。无论慢性肝炎还是肝硬化,都应尽早到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病情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