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您注意了没,大多数的古代战争是在秋天开打的。
古代的中国文明从本质上来讲是农业文明。在国防力量构成上,除了少量职业军人,部队的基干力量是由农民组成的。武装农民平时劳作,战时拉过来打仗。
所谓耕战,耕在前面,经济***产为主,国防军事为辅(可借鉴如今的CCTV 7军事农业一个频道),军事行动要围绕经济***产这个中心来进行。所以农忙时节一般休战,抓紧时间搞***产,毕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幅员辽阔,农业***产各地不同,于是历史上很多军事行动都在利用农业***产活动的特点找战机,比如河南的冬小麦五月中就可以收割了,但是山东要等到6月初,这就有了个时间差。战国时期的魏国就屡屡利用了在时间上的优势,提前组织军队侵扰山东,弄得齐鲁苦不堪言。在近代,毛主席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也是因为起义部队的成分里面农民是占大多数的,在秋收后起事便于部队组织动员。在过去,我们***征兵也是放在冬天,还是考虑到我国的兵员成分是以农业人口为主。
古代中国区域内的经济***活方式大体相同,因而就造就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兵源区,我国有几大传统兵源产地,对于这些地方的子弟,部队都是优先录取。孙子兵法里面在后勤上有一个思路叫做“因敌就食”。就是说,部队在外打仗,从后方运粮食太麻烦、成本太高、也太危险,还不如就地取材。
在敌占区收集粮草供大军消耗,一方面自己维持军队的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还能从对方手中抢夺资源,削弱对方的国力。而一年四季中,秋天是最适合因敌就食的。
还有就是古代时候作战的机动力量是畜力,特别是马。马其实是一种很娇贵的***物啊。马一天要吃十几个小时,到了冬天就吃提前割好的干草,然后一斤一斤的往下掉膘。到了春天,得赶紧吃好的把膘补回来。夏天太热,剧烈运动的话还会***疫病。只有到了秋天,是马在一年之中状态最好的时期,可以投入军事使用。所以战马的使用在时间上和方式上是有局限性的。放在古代,如果部队没有战马,就没有多少战略机动能力。战马不能投入作战也就意味着在实际上部队是没有多少进攻能力的,是以防御为主的。
所以对于古代官兵来说,一年有三季时间是比较安逸的,到了秋天军事行动才会变得主动、积极、大胆。从兵员、后勤、和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上来讲,秋天是动员军队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期。所以古代中国的武备建设是一直围绕着秋季这个时间点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