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冬季保健 目录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取决于以下五种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占60%,遗传因素占15%,医疗因素占8%,气候因素占7%,环境因素占10%。因此在决定你寿命这个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一、中医养生的概念 养: 护养、保养、调养; 生: 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保养正气 养生的核心调和阴阳,平衡阴阳 养生的原则协调脏腑、保阳益阴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 养生的途径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应自然和喜怒而安居处调摄精神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 二、中医养生的内容 情志养生 心理养生 饮食养生 起居养生 运动养生 中药、针灸艾灸、推拿等 (一)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所以我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调养心神的方法 清静养神:少私寡欲,凝神剑思、抑目静耳,重视道德修养。 开朗乐观: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 保持心理平衡: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身心健康。 调节异常情志的方法 1. 节制法 戒怒 宠辱不惊 2. 宣泄法 倾诉 记日记 高歌 痛哭 3. 转移法 增加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怡养心志,舒畅情怀。如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弈棋垂钓及外出旅游等 4. 情志相胜 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 (二)心理养生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三)饮食养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饮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有关。 合理科学的饮食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养生的重要内容。 饮食养生的原则 1. 全面膳食 饮食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合理搭配 2. 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 3. 因人择食 根据年龄,性别,体质不同而选择食物 4. 因时择食 根据季节气候特点而选择食物 饮食养生的特点 可概括为四点: 一、 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 二、 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 三、 先食疗、后药饵: 四、 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四)起居养生 1 起居规律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2 劳逸适度 “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3 科学睡眠 卧具适宜,睡姿正确,就寝定时,睡时充足 4 衣着相宜 舒适合体,适时增减衣物,因时因人择衣,鞋帽适体 5 二便通畅 (五)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通过运动锻炼,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血,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运动养生三大要领:意守,调息,动形 关键是意守,精神专注,才能呼吸均匀,引导气血周流全身 内炼精神,外炼筋骨四肢,内外和谐,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使机体达到全面的锻炼。
运动养生的原则: 掌握要领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因人因时而异:肥胖者应以锻炼形体为主,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形瘦者以静功意守为主,如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等。春季以活动筋骨为主,夏季以练气保津为主。 运动养生的形式传统的导引术,能活动躯体四肢以炼形,锻炼呼吸以炼气,并以意导气,气率血行,从而使周身气血恢复正常运行,病体得以康复。 常见的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 (六)传统中医中医养生理论强调整体观,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身健体、固守正气即是防止“亚健康”状态的途径之一。 药膳 针灸及推拿按摩 膏方等 亚健康与养生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症状: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烦躁、焦虑等,在生理方面出现疲劳、乏力、气短、失眠、厌食、便秘、腰腿疼痛、心悸等。出现“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低免疫力)等有关的研究资料表明:世界人口中近半数处于亚健康状态。(1) 合理膳食“营养平衡”(2) 心态平和“气血平衡”(3) 适量运动“能耗平衡”(4) 冬令保暖“气温平衡”(5) 重视补肾“精气平衡” 冬季气候特点冬季气候严寒,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于收藏蛰伏的状态。
人也同样顺应着自然界的变化,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这时,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出汗较少,摄入的营养物质就容易贮藏起来,冬至以后尤为相宜。 冬季养生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正是中医“治未病”,也即预防为本的意思。 冬季进补多以膏滋为主,服用方便,又便于长时间服用。由于膏滋由滋补药组成,天热容易变质,在冬季便于保存。温度 冬季气温低,北方一般多在0℃以下,南方则乍寒乍热,极易损伤人体阳气,应随时防寒保暖,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的温度,可使人有温暖舒适感。室内温度太低,易伤人阳气,室温过高,易致疲劳。室内外温差过大,忽冷忽热,还易引发外感及其他疾病。 衣着方面,应以温暖舒适、便于气血通畅为原则。 尤需注意双脚的保暖,谚云“寒从脚下起”,脚皮下脂肪薄,末梢血液循环差,这一弱点老人更加明显。 保养冬季严寒,冬令内应于肾,主封藏,故冬季应固密心志,注意神情安静,不要使情志过极,不要大怒、太悲,做到含而不露,保持自身潜伏的阳气。 起居调养 应早卧晚起。早睡以保养人体阳气,晚起以护卫人体阴气,使人体阴阳平秘,勿使寒邪入侵体内,逆之则伤肾。在冬季不提倡熬夜。
生活起居的调养,主要是遵守作息制度和生活规律。慢性病患者可以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客观条件,制定较适宜的作息时间,有规律地生活,有节奏地活动。还能上班的慢性病患者,除了遵守上下班的制度,在八小时以外,更要作科学的安排。 冬季,如遇大风、大寒、大雪等气候异常时,清晨可在室内活动,风和日暖之日,清晨可到室外活动,以增强体内的抗寒能力。 起居调养还包括“劳逸结合”,劳逸结合一是指劳动和休息结合,二是指房劳和休养结合。 环境 冬季门窗关紧会造成通风不良,易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烦燥等症状,这是因为缺氧的缘故。人的大脑对氧的缺乏极为敏感,稍有供应不足,就会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冬季由于室内空气不流通,污染源较多且集中,净化能力又弱,如果不经常通风换气,驱逐有害气体,就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更易患感昌、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病。 解决的办法是开窗通气,但不需很久时间,也不要对开,避免对流风,风口不直朝向人坐卧的地方中。 主病冬季气候严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须避寒就暖,敛阴护阳,以收藏而养肾气。此季人体的气血潜入脏腑,作“闭藏”之态。寒冷对人体的健康是很大的威胁。
中医学认为寒邪最易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机体抵抗力则低下,随之则诸病发生。此季最易患感冒、咳嗽、气喘、中风以及因寒凝而致气滞血瘀诸病,尤以疼痛病常见。因此凡此季患病,皆应顾护阳气,以治肾立法。在寒冷的冬天,哮喘病发作尤多见,对心血管系统病人十分不利。 调养 饮食调养:应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可选用羊肉、狗肉、姜、大蒜、麻雀、鸡肉等。还应注意多食新鲜蔬菜,不可食生冷食物。老年人饮食不宜过饱。应少食咸味,多食苦味。突受严寒,不可即吃热汤热食。 衣被调养:冬寒应注意保暖,以护卫阳气。防寒衣须渐次加厚,不得一次加多。不得频用大火烘烤。不可冒触寒风,老年人尤须注意。足宜常洗,尤其晚间温水洗足,更于身体大有裨益。 药物调养:冬季是人体进补最好的季节。其原则是温补元阳,兼以养阴。通常宜用温补之品,如鹿茸、杜仲、人参、枸杞、何首乌、黄狗肾、海马、苁蓉、巴戟天、韭子、菟丝了等。冬季多用酒浸补药以通阳气,如人参酒、鹿茸酒、十全大补酒、海马酒、杜仲酒,也可多吃粥食。 进补冬季是进补的大好季节。冬令食欲较好,同时也是四季中新陈代谢最低的时候,吸收的营养物质除了部分消耗外,可以贮藏体内,所以适当服用补品,对于加强体质,增进健康是有益处的。
此季调补,应重点补肾,即使服用较为滋腻、补力较强的食品,身体也能承受。冬季进补应以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祛病补虚为原则。 进补以虚症分,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之分,冬季以补阳为主,兼顾阴。以脏腑分,有补心、补脾、补肺、补肝、补肾之分,冬季应以补肾为主。 进补以补的性质分,有峻补、缓补、温补、清补、平补之分,一般来说,阳虚宜温补,阴虚宜清补,重症、急证宜峻补,普通体虚,老年、产妇宜平补、缓补。 进补从种类来分,有药补、食补、神补之分。 药补作用肯定,补力较强,见效相对较快,药补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健身防病,补虚治病,同时还能抗老防衰,延年益寿。 补气: 适用于气虚不足。主要是肺气虚,脾气虚。常见气短乏力,易出虚汗,精神疲倦,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可选用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白术、黄芪、甘草、大枣、山药。 补血: 适用于血虚不足。主要是心血虚,肝血虚。常见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口唇苍白,妇女月经量少,可选用当归、熟地、枸杞、大枣、龙眼肉、何首乌等。 补阳:适用于阳虚不足。主要是肾阳虚,脾阳虚。冬季此证最多见,常见四肢不温,怕冷、腰酸多尿、男子阳萎、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可选用鹿茸、杜仲、淫羊藿、菟丝子、沙苑子、附片、肉桂、巴戟天、补骨脂、益智仁等。如若肺肾两虚兼见咳喘者,可选用蛤蚧、紫河车、冬虫夏草、胡桃肉等。 补阴:适用于阴虚不足。五脏都可能出现阴虚,常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可选用麦冬、沙参、玉竹、黄精、石斛、龟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天冬、桑椹子等。食补具有补充营养,协调身体脏腑功能的作用。一般分为平时食补与病后食补,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平时食补,而多注重病后体虚的食补。食物与药物的结合即药膳,既取药物的功效,又取食物的滋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结合则优于单纯食物或药物。冬季进补以甘温滋养为主,主要宜于神疲乏力,怕冷喜暖,四肢不温,喜食热饮,少气懒言,小便清长者。 冬季进补是根据季节特点而创立的一种调养方法,但不是说每个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补,或者认为服用补药多多益善。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地域而异作恰当的选择。 冬季保健滋补 冬季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机体吸收功能相对较强,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适宜调理可以把药物,食物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下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冬季的保健滋补需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调养。
此时此季选用药物、食物一般宜用温补的方法,诸如菟丝子、沙苑子、鹿角、淫羊藿、肉苁蓉、狗肉、羊肉、鹿肉、麻雀等,这主要是因为季节寒冷,人体阳气相对收藏的缘故。 走出冬令进补的误区 误区之一:为进补,吃广告;不根据自己具体情况,看广告买保健品。 误区之二:跟风、攀比;冬令进补是根据季节特点而创立的一种调养方法,但也不是说每个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进补,年轻体壮无病之人,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不必进补 走出冬令进补的误区 误区之三:无虚滥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益增强,误认为既然是补品,那就有益无害,因而随意服用,“无虚滥补” 。 误区之四:补而求全、求高、求多。 有的人求补心切,服用补品“多多益善”,结果不但无益,反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经常可见有人因服用过多的人参而出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