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小京的嗓子就经常干咳发痒。秋天真是个伤不起的干燥“季”呢。
便在网上寻了一药方,名唤清咽茶,其实不是茶,它是由金银花、抗菊花、桔梗、麦冬、板蓝根、玄参、甘草、加水煎煮取汁,代茶饮。小京喝着倒是很见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只是取材麻烦,制作繁琐。小京想:如果真的只是喝喝茶就能治疗身体疾病,岂不甚好!于是小京采访了一位神秘低调的茶学专家——Z老师,她告诉我:茶喝当然能治病,但是喝错了会要人命!
Z老师,国家高级茶艺艺师、茶道讲师、一级评茶技师。北京二环内某知名茶馆“掌柜的”,她一直致力于茶文化、茶知识的普及、推广和传播工作。
她告知小京,虽然茶文化博大精深,茶知识深奥渊博,但是现在很多文章却没有正确宣扬茶文化,正确普及茶知识,而是夸大了茶治疗和养生作用,有一次她看到一篇有关茶养生的文章,开头就写到:没有一款饮品,可以像茶那么无副作用;没有一款饮品,可以像茶那样随意可喝……
“这绝对是错误的!”她坦言,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茶叶不仅有益心血管健康,还能预防,延缓衰老,但是茶不可以随意喝,而且有副作用!她举了一个例子。
李时珍年轻时很爱喝茶,但他到了中年以后,胃气减弱,一度依然像年轻时那么喝茶,结果备受其害,有时表现为胸闷呕吐,有时腹冷泄泻。他把这个经验教训写到自己所著的《本草纲目》中,以警示大家。于是便有了《本草纲目》记载的茶叶“饮之宜热,冷则聚痰…… 大渴及酒后饮茶,水入肾经,令人腰、脚、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挛痹诸疾……空腹最忌之。”意思是说,喝冷茶会使体内湿浊凝聚成痰;大渴及酒后饮茶容易伤肾,导致腰腿及小腹冷痛、水肿、肢体痉挛疼痛等。因此,饮茶宜热、宜少,空腹最忌喝茶。此外,饥饿时、生病期间均不宜喝茶,服中药期间也最好不喝茶。
那么,如何才能喝对茶?
首先,因人而异。
中国的茶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类。六大茶类茶性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红茶性温,适合胃寒、手脚发凉、体弱、年龄偏大者饮用;绿茶性寒,适合体质偏热、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饮用,绿茶有很好的防辐射效果,非常适合常在电脑前工作的人;黄茶性寒,功效跟绿茶大致;白茶性凉,适用人群和绿茶相似,但“绿茶的陈茶是草,白茶的陈茶是宝”,陈放的白茶有去邪扶正的功效; 青茶(乌龙茶)性平,适宜人群最广;黑茶(普洱茶)性温,能去油腻、解肉毒、降血脂,适当存放后再喝,口感和疗效更佳。
小京经常在电脑前码字,本该喝些绿茶防辐射,但是女性体制偏阴寒,因此绿茶要少喝,益多喝性温的黑茶(普洱茶)或性平的青茶(乌龙茶)。
其次,因时所需。
一年四季,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
春天喝茶重点,在于散发冬天积郁在体内的寒气,推荐喝凤凰单从、茉莉花茶、珠兰花茶、桂花花茶、玫瑰花茶。凤凰单从和花茶香气浓郁,爽而不浊,可以帮助散发寒气。同时令人精神振奋,从而有效的消除春困。
夏天宜饮绿茶,既能消暑解渴,又能增添营养。常饮绿茶能防癌和降血脂,防电脑辐射,同时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害。推荐茶叶:铁观音、龙井、毛峰、碧螺春、珠茶、珍眉等。
秋天最该喝青茶,青茶的性、味介于绿茶、红茶之间,不寒不温,既能清除体内余热又能生津养阴,可缓解人体干燥的生理现象。大家可以尝试乌龙、水仙、铁罗汉、大红袍等。
寒冬时节,人体生理功能减退,提高抗病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冬天最适合喝红茶,比如,祁红、滇红、闵红、湖红、川红、粤红等红茶,可以养阳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熟普洱可以暖胃驱寒,消食化积。此外,冬季人体食欲增强,进食油腻食物后,喝红茶可以去油腻,开胃口。
当下正值秋季,Z老师建议大家换喝青茶养生,同时青茶还可以缓解小京近日来的口感舌燥,喉咙干痒症状。
最后,节制饮茶。
Z老师说:人一天喝3杯茶就可以了。
第一杯是早茶,适合早饭后9点到10点饮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劳的作用,早茶最宜选花茶。
第二杯是午茶,在午饭或午觉后的1点到3点饮用最好。午茶可以适当浓一些,绿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保健功能,最为合适。
第三杯是晚茶,适合晚饭后6点到7点喝,红茶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是晚茶的最佳之选。
Z老师一边认真地讲,小京一边紧张地流汗。因为小京通常是,一种茶泡一天,从早喝到晚……
Z老师还强调:喝茶最好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后再喝,饭后直接喝茶,会妨碍人体对铁质和蛋白质的吸收;睡前也要少喝茶,以免失眠;喝茶后别嚼茶渣,可能含有微量的铅、镉等重金属元素以及不溶水性农药,有潜在风险。
而小京我,空腹喝茶,吃完饭喝茶,睡觉前喝茶,喜欢嚼茶叶。总之,小京喝茶如喝酒,张狂豪迈,极其要命!总之,一天之内,喝茶要节制,少则为妙。
喝茶的学问太多,Z老师表示一时间也讲不完,她告诉我们,真正好茶之人,其实并不关注养生。因为习惯了喝绿茶,再好的铁观音也觉得像梅菜干;习惯了喝红茶,会忍受不了绿茶的生青味;习惯了喝普洱,会忍受不了很多茶的清淡……
如果把喝茶当成一种养生手段,那么,就一定要对自己的体质、茶性,以及饮茶时间、方法等有非常清楚地认知,不然不仅起不到养生的作用,还会不小心要了自己的命!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