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外吸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腔疾病,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美国牙髓病学协会将“吸收”定义为一种导致牙本质、牙骨质或骨组织丧失的***理性或病理性过程。
***理性的吸收:见于乳牙,可使乳牙脱落,恒牙顺利萌出;
病理性牙体吸收分2种:
牙内吸收也被称为髓腔内吸收,是指正常的牙髓组织肉芽变性,引起髓腔内部牙体硬组织吸收,并逐渐向周围的牙本质层进展的病变;
牙外吸收是在牙周内产***的,吸收过程由外到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患牙可长期无任何临床症状,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将可能导致恒牙早失。
分类
根据其临床和组织学表现,牙外吸收可分为5 种类型:
(1) 外部表面吸收
通常在牙创伤之后发***,属于自限性疾病。
(2) 外部炎症性吸收
炎症性牙外吸收是指在感染、压力、创伤及正畸治疗等多种物理化学因素***下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溶解牙根外表面硬组织的病理性过程。属于最常见的类型,严重时可导致牙体牙髓病、牙周疾病,甚至牙缺失。
主要与创伤性损伤、牙周炎和正畸治疗的类型相关。如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使用强的矫治力( 特别是侵入性和倾斜的力量) 和延长治疗可造成根吸收的增加,而间断力可比持续力导致较少的牙根吸收;慢性炎症和牙髓坏死由于可能会产***局部***,也可能造成对牙体吸收;根尖周炎亦可能造成根尖部牙体吸收。
诱发因素
局部因素:
压力因素:***括外伤、咬合创伤、肿瘤、埋伏阻***齿的压迫、不当正畸力的施加等,它们一方面可直接损伤受压组织,另一方面可启动相关分子的表达从而激活破牙/骨细胞的吸收过程;
感染因素:指牙齿发***细菌感染,***括单纯感染性的牙髓病、牙周病,及外伤导致的根管暴露、牙周膜撕裂而形成的感染通道等。外伤可致使牙本质小管暴露,使根管系统中的细菌和(或)其产***的内毒素通过牙本质小管到达牙周膜。由于细菌易定植于牙根外吸收区域并形成***物膜,可激活破骨细胞,从而加重牙根表面的炎性吸收过程。
全身性因素:有研究发现给予老鼠低钙及低维***素D饮食后其可表现出明显的牙骨质溶解症状,且牙骨质矿化功能出现异常;体外间歇性给予甲状旁腺激素可促进牙骨质形成,同时抑制机械拉力***下牙骨质的分解代谢;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后,牙根外吸收的发***率较正常人高;而口服阿司匹林对治疗该类人群牙根外吸收有一定疗效。
(3)外部牙颈部吸收
龈沟中的微***物或由微***物导致的纤维性或骨性疾病中,微***物作为间接因素可激活吸收过程的发***。
牙颈部外吸收是一种很少见的牙根外吸收形式,发***于上皮附着下方的牙颈部区域,多发***于单颗恒牙;当在同一牙列中同时累及3颗以上的牙齿时称为多发性牙颈部外吸收。
牙颈部外吸收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牙周组织、牙本质和牙髓组织。病因非常复杂,有研究认为主要是物理性和化学性的创伤:物理性的因素***括正畸治疗、牙移植、创伤、夜磨牙和引导组织再***术等;化学性因素则主要与牙内漂白药物的应用有关。
也有学者将致病因素分为局部因素和系统性因素:
局部因素:正畸治疗、外伤、磨牙症、口腔卫***差、错畸形、牙齿内漂白、邻牙的拔除、吹奏乐器、牙周手术、牙齿再植、修复或牙髓治疗、双磷酸盐的使用等;
系统性因素:***括激素水平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带状疱疹病毒、人感染猫科病毒、Paget’s病、怀孕、骨质疏松、Turner’s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和放射治疗等。
当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时,则称为特发性牙颈部外吸收;若多发***于多颗牙齿,称为多发性特发性牙颈部外吸收(multiple idiopathic external cervical resorption)。该病极为罕见,国内外相关报道仅30多例,多发***于年轻女性,与全身因素非常密切。
(4)外部替代性吸收
牙齿脱位损伤是替代性吸收的主要原因。当***因素不存在、消失或通过临床干预被去除时,牙根外吸收会迅速停止;当受损面积小于20%时,2~3周内即可形成新的牙骨质样组织;受损面积过大(超过20%时),骨改建的速度快于牙骨质样组织的形成速度,牙根外表面被破骨细胞吸收,同时被骨组织所取代,使得牙与颌骨粘连在一起,缺少牙周韧带的缓冲,也被称为置换性吸收。
(5) 暂时性根尖破坏
通常发***于牙创伤之后,属于暂时现象,可在1年内发***根尖吸收并在1年内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与诊断
外部表面吸收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在牙骨质表面的一条浅沟,有时可以扩展至牙本质的最外层。X 线片上有时表现为牙根表面的细小不规则影像,但硬骨板和牙周膜正常。
外部炎症性吸收通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形成与根尖周炎相同的病理学表现。吸收程度可通过三维影像进行分级,一般用釉牙骨质界到根尖的体积来代表吸收量。轻度外吸收是指牙根体积减少小于原有体积的10%,中度是指牙根体积减少在10~20%,当牙根体积减少超过原有体积的20%时视为严重根外吸收。
0 度:牙根无吸收;1 度:根尖区牙根轮廓不规则;2 度:牙根长度吸收小于2mm;3 度:牙根长度吸收大于2mm,但小于牙根长度的1/3;4 度:严重的牙根吸收,吸收大于4mm或超过牙根长度的1/3。
外部牙颈部吸收,在临床上可能表现为牙颈部呈粉红色、无痛,由于多数病变通常无症状或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被发现,可对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当合并牙髓或牙周感染时,可能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诊断的重要标准是X线片牙颈部区域的透射影及环绕髓腔外周的牙本质层的阻射影。若病变长期,由于空腔表面矿化修复组织的沉积,还可见钙化斑点影像。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更加准确,更适用于牙颈部外吸收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值得注意的是,在病变发展的全过程中,患牙牙髓的热、叩诊反应及电活力测试可能一直在正常范围内。
Heithersay根据吸收程度的不同,将外部牙颈部吸收分为4级,成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的指导方针。
1级: 吸收达牙本质的浅层; 2级: 吸收接近于冠部髓腔,没有或几乎未扩展至根部牙本质; 3级: 吸收涉及冠部牙本质,并延伸到牙根的冠1/3 处; 4级: 吸收超过牙根的冠1/3。
替代性吸收在临床上表现为牙齿动度消失,具有特征性的金属叩击音。
暂时性根尖吸收牙髓活力测验正常,在X 线片上表现为牙周膜间隙增宽,根尖末端平滑。
综上,牙外吸收的诊断需要根据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共同确定。此外,外伤史、治疗史等也有助于其诊断。
治疗
治疗***率与吸收的类型、位置和大小有关。由于牙外吸收通常是被偶然发现,因此早期发现十分重要。一些学者建议固定矫治患者应每6个月拍1次X线片,若出现牙根尖吸收,应立刻暂停治疗,并将牙齿被动结扎2~3个月。
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病因和牙外吸收的类型、范围:
(1)牙根尖外吸收:若牙齿没有症状,牙髓有活力,不需进行牙髓治疗或根尖手术,仅需消除咬合创伤或压力即可;若出现牙髓坏死,或感染相关的吸收,临床诊断需十分慎重,要对牙髓活力进行明确的判断,如确定牙髓出现不可逆炎症,在消除咬合创伤或压力的同时要进行牙髓治疗。
控制感染是***的关键。可使用彻底有效的化学性药物(如5.25%的次氯酸钠联合超声波冲洗)进行根管消毒,并根管内封药(氢氧化钙糊剂)来消除根管内的细菌。
(2)牙颈部外吸收:主要治疗目的是维持其功能,并改善其美学效果。因此探查到缺损部位十分关键,治疗效果取决于病变的部位、严重程度及患牙的恢复能力。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依靠临床医***的经验和患者的病情:
a. 体内修补
当病变范围较小、未累及牙髓时,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后可用树脂或玻璃离子粘接修复缺损;当病变已近牙髓时,建议使用***物活性类材料(如iRoot或MTA)行间接盖髓或直接盖髓术,然后用树脂或玻璃离子粘接修复。治疗时可借助牙科显微镜或微型放大镜,必要时可在切开翻瓣后进行修补。
b. 体内修补+根管治疗
当病变累及牙髓或患牙已发***牙髓炎、牙髓坏死、根尖周炎时,需进行根管治疗。
治疗需借助牙科显微镜或微型放大镜,必要时在切开翻瓣后进行修补;清理和修复牙颈部外吸收缺损时,可在根管内插入合适锥度和粗细的牙胶尖以维持根管通畅;颈部外吸收缺损修复完成后需及时关闭黏骨膜瓣进行缝合,并完成患牙的根管治疗。
c. 体外修补后再植
对于伴发牙髓症状却无法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方法完成根管治疗的患牙,可采用体外修补后人工再植的方法。
注意:伴有严重牙周病、牙根较长或较弯、拔牙过程中可能会发***冠折或根折的牙齿不建议进行再植。
d. 定期复查
当患牙无治疗价值且无自觉症状时,可让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患牙病变的进展情况。
复诊时应仔细询问患者患牙有无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症状,并对患牙行全面临床检查,***括:牙周健康状况、病变区域、牙冠是否变色、牙髓的状态及影像学表现。根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患者约定下次复诊时间。
e. 拔除
当患牙病变范围较大,无保留价值时,建议直接拔除。此时,由于患牙颈部抗折能力明显降低,拔牙时易发***折断,应尽量采用微创的方法以降低牙折和牙槽骨骨折的风险。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