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和***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特别是新冠疫情发***后,许多“阳过”和“阳康”的患者亟待恢复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中医养***,观念也由原先的“治已病”的被动治疗转换为“治未病”的预防养身。
中医强调人体阴阳的平衡,这与现代营养学强调营养均衡是一致的。如“阴阳匀平……命曰平人”(《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气通天论》)强调了阴阳关系保持平和协调,是维持***命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根据古代人们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的饮食模式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了人要保持健康需以谷物和豆类作为主食,以水果、坚果作为辅食。而猪、牛、羊、鸡等畜禽肉食,对人体可起到补益的作用,并且还可增补五谷主食营养的不足,可作为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蔬菜类食物对人体五脏精气具有充养的作用。五果、五谷、五菜、五畜合理搭配后可以起到补益人体精气的作用,供给用膳者充足的营养及机体所必须的能量并保证营养的平衡。这四大类食物各自的作用都不可替代及互换,缺一不可,且必须保持平衡。
中医认为,药物是来源于食物的,所以食物同样具有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即寒、凉、温、热和辛、酸、苦、甘、咸。其中“四气”是根据人对食物进入机体内的反应而定的,“五味”则主要是根据食物原本滋味、味道而划分的。注重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是传统中医中饮食疗法的基础。《素问·***气通天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中强调,进食五味是人体***命的源泉,但要使其合理发挥作用,还必须食之谨慎,注意各种食物的平衡度。还提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食用甘味太过,会因淀粉及糖的摄入过多而引发糖尿病及肥胖等疾病;食用咸味太过,则会因体内摄入过多的钠离子而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水肿等疾病。所以要想保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将食物“四气五味”搭配均衡,并且根据个体差异因人施治,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期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学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早在古代就将整体观念尤其是天人相应观念贯穿于膳食养***当中。故《黄帝内经》提出:“人以天地之气***,四时之法成。”“夫人***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日月运行、气候变化、四时转换、地理条件等,都会对人体的***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构成影响。同时,人类本身也同样具有调节自身以适应自然界各种变化的能力。“天人相应”理论原则同样应用到人的饮食营养中。书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强调在膳食方面要做到春、夏之时顺应自然阳气***长之道,进食一些温阳之品,而秋冬之季则顺应阴气收藏之势,进食养阴之品。这也正是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还提出 “饮食有节”,告诉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分贪图口舌之欲。一是饮食要适量,二是饮食要顺应天地阳气的变化。其中提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一天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为中午之前,此时机体内的脾胃阳气借助外界的阳气则***理功能增强,所以需要多食。而中午以后直至夜间,人体阳气渐渐内藏,阴气逐渐***长,则机体自身脾胃的功能也随之减弱,所以午后要少吃。这样,才能养护脾胃脏腑功能,使其运化正常,益寿延年。而我们现代人饮食习惯却正好相反。早晨懒于早起,少吃甚至不吃,中午饭凑合,夜***活和宵夜才开始暴食暴饮,直接导致或诱发各种疾病。长此以往导致体质衰弱,不仅不能益寿延年,反而还可能因病折寿,得不偿失。因此,只有饥饱有度,规律饮食,才能达到养***延年的目的。
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阳泉市健康体检中心) 翟雪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