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区别在于胃黏膜的病理变化,前者表现为炎症,后者则伴有腺体萎缩和肠化生。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以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为主,萎缩性胃炎需警惕癌变风险,定期随访和干预。
1.非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等。治疗上,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进行根除治疗,常用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药物引起的需停用相关药物,必要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生活习惯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规律饮食。
2.萎缩性胃炎除炎症外,还伴有胃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病因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还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有关。治疗上,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同样需根除治疗;存在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需定期胃镜监测;药物上可使用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补充剂;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
3.两者在症状上可能相似,均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等,但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伴有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预防上,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者。
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虽然都是慢性胃炎,但病理变化和预后不同,明确诊断后需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随访,以降低疾病进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