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视力下降可通过调整用眼习惯、补充眼部营养、定期检查视力、避免紫外线伤害、控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等方式实现。1、调整用眼习惯
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时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用眼20分钟,建议远眺6米外的物体20秒,帮助缓解睫状肌疲劳。避免在光线过暗或晃动的环境中用眼,夜间使用台灯时应同时开启环境光源,减少明暗对比对眼睛的刺激。
2、补充眼部营养
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胡萝卜,补充叶黄素的菠菜、玉米,以及含花青素的蓝莓、紫甘蓝等食物。维生素A可维持视网膜感光功能,叶黄素能过滤有害蓝光,花青素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避免高糖饮食,血糖波动可能加速晶状体混浊。
3、定期检查视力
青少年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验光检查,成年人每年检查一次。40岁以上人群需增加眼压测量,筛查青光眼风险。糖尿病患者需每3-6个月检查眼底,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视物模糊、眼胀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发现屈光不正或眼部疾病。
4、避免紫外线伤害
户外活动时佩戴UV400标准的太阳镜,阻挡99%以上的紫外线。选择宽檐帽或遮阳伞辅助防护,雪地、水面等强反射环境需加强保护。长期紫外线暴露可能诱发翼状胬肉、白内障等疾病。儿童瞳孔较大且晶状体透明度高,更需注意防晒。
5、控制电子屏幕使用
遵循20-20-20法则,每使用屏幕20分钟休息20秒并远眺20英尺。开启设备蓝光过滤模式,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光协调。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可调至暖色温模式,减少褪黑素分泌抑制。儿童每日屏幕时间建议不超过2小时,学龄前儿童应少于1小时。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泪液分泌稳定,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坚持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自然光照能刺激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游泳时佩戴密封性好的护目镜,避免池水刺激。高度近视者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