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位网友观点:
投资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所有权。
公司的核心要务在于内在价值的持续积累,这种价值源于公司为满足消费者和储蓄者的需求而提供产品和服务、应对商业竞争、用企业家精神激发活力以及充分利用变局保持基业长青的能力。
公司的经营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给我们投资者带来了财富。
过去一个多世纪,由股息收益率和利润增长积累起来的公司的整体财富不断增长,呈现出一条缓慢上升的曲线,至少在过去75 年里,异常情况极少出现。
而投机刚好相反。
投机与金融工具(基于文件约定的权利义务而非商业实体)的短期交易而非长期持有有关,投机行为的理论基础来自金融工具的价格暂时偏离其内在价值而最终会回归的判断。
实际上,投机者预期自己选中的股票价格的涨幅将超过其他股票,正如其他投资者也认为自己精心筛选的股票会有超过平均水平的表现一样。同一时期的股价走势图犬牙交错,呈现出比投资回报率更大幅度的波动形态。
尽管如今人们可能已经不再关心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但两者的巨大鸿沟早已为人所知。
早在1936 年,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为两者做出了最具解释力的现代化定义。1950 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上学时第一次拜读了凯恩斯的著作,并在以共同基金为主题的论文中加以引用。
凯恩斯将投资——他称为“事业”——定义为“预测一项资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潜在收益”。他将投机定义为“预测市场的一种行为”。凯恩斯十分担心专业的基金经理会在热衷于投机的无知群众的裹挟下缴械投降,从而背离投资的初衷,转变为投机者。
因此,在70 多年前,他就提醒我们:“企业一旦成为投机旋涡中的泡沫,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一旦成为赌博行为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使命大概率就会自我终结。”
从短期看,投资回报率与投机回报率只有微弱的联系。但从长期看,两类收益必然——也将——是相同的。
先别急着听信我的一面之词,我们来听听沃伦· 巴菲特的观点,因为没有人比他的解释更充分了:“从现在开始到末日来临的那一天,股东所获得的回报最多就是他们投资的公司所赚取的全部利润。”
巴菲特以他掌管了逾40 年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为例解释道:“当股价暂时高于或低于公司价值时,一小部分股票持有者(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会以交易对象的利益为代价,获得超额收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伯克希尔公司股东获得的总收益必然与公司的业务收益相匹配。”
换言之,正如巴菲特的伟大导师本杰明· 格雷厄姆指出的那样:“从短期看,股票市场就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远看,它是一台称重机。”
不过,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挖掘巴菲特及格雷厄姆众所周知的那段话的含义。尽管“伯克希尔公司股东获得的总收益必然与公司的业务收益相匹配”,但是参与股票交易的买卖双方的总收益或损失(即使他们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圈子中互相多次交易)也无法平衡。
作为两个独立的群体,投资者群体获得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业务收益,而投机者却没有。
第2位网友观点:
经济危机的病因
《哈佛极简经济学》【60 自由市场经济,为何需要政府干预】读后感
斯凯恩教授的讲述:
◆“乘数效应”也叫“凯恩斯乘数”,事实上,在凯恩斯之前,就有人提出过乘数原理的思想和概念,但是凯恩斯进一步完善了这个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为西方国家从“大萧条”中走出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甚至有人将其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认为20世纪两个最伟大的公式,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基本公式和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基本公式。凯恩斯乘数理论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得到重视,一度成为美国大萧条后“经济拉动”的原动力。
◆假设投资增加了100亿元,若这个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3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3,如果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是400亿元,那么乘数就是4。
为什么乘数会大于1呢?比如某政府增加100亿元用来购买投资品,就会以工资、利润、利息等形式流入此投资品的生产者手中,国民收入从而增加了100亿元,这100亿元就是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这100亿元转化为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形式,流入了为制造此投资品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口袋,因此,投资增加100亿元,第一轮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100亿元。随着得到这些资本的人将开始第二轮投资、第三轮投资,经济的增长就会以大于1的乘数增长。
◆凯恩斯发表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经济学的革命。
1.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
2.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3.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
4.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
5.摒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扩张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失落的“凯恩斯乘数”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屡次出手救市,效果却一次比一次差,甚至完全呈现副作用。美联储的负利率环境结合大量注资,都未能实现刺激经济增长,原因在于凯恩斯乘数。美国GDP自2008年以来的7年,平均变化和凯恩斯乘数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但都是负数。中国的GDP增长对信贷注入的反应也越来越弱。
宏观经济学篇
【60 自由市场经济,为何需要政府干预】
61 经济萧条的时候,必须唤醒人们消费的欲望
62 两个无聊的人,怎样创造了1亿元的经济产值?
63 中国经济的最近一轮周期,谷底会在2015年吗?
64 有一种日子叫:钱在贬值还赚不到钱
65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66 身价暴涨的秘密
67 不要轻易把“人口多”当成负担和包袱
68 不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由私人提供
69 一定数量的失业不会带来经济问题
70 经济增长与失业有什么关系
71 克林顿为何被评为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总统?
72 企业破产法,适用于国家吗?
73 里根总统当演员时,为何每年只愿拍四部电影?
74 高社会福利必定会助长人们的惰性吗?
75 经济学说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76 为国家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77 谁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
78 和平年代,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战争
79 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80 市场开放的国家,每天都在进行汇率战争
#沟通##人才##职场##企业管理#
第3位网友观点:
【美联储大量印钞会直接导致高通胀、美股崩盘吗?】
导读:在重大突发的社会危机来临时,美国政府有两个选择,通货紧缩和股市崩盘,重现1929年大萧条的场景——民众流离失所,挨饥挨饿;或是采用印钞救股市救民众。美国这两届政府共同选择了后者。当然这会引发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只要在相对应的时间内达到通胀可控,就认证了现代货币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