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刊100年的特别策划之一,日本著名的电影杂志《电影旬报》今天正式公布1990年十佳外语电影片单(按照惯例,90年代本土十佳片单可能会紧随其后公布。)
杨德昌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光荣登顶第一!
这份片单,是由《旬报》召集的电影评论家、媒体编辑、作家、大学教授、电影行业从事等13位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共同评选的。
评选团队名单:宇田川幸洋、渡部幻、吉田宏明、晖峻创三、稻田隆纪、内海扬子、平辻哲也、西胁英夫、北小路隆志、盐田时敏、石村加奈、南波克行、黑田邦雄
90年代佳片如云,按照票数排列,共有103部进入最终决选,最高得票的前十部名列如下:
就片单看来,十佳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有一位导演的多部电影上榜,整体来看也是美国电影居多。
当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呢?
不过,这也与旬报一直以来的票选机制直接相关,榜单更能代表的,显然是接近大众视野的预判。
实际上,初选入围的103部电影范围还是比较广阔的;一部分参与票选的专业人士的选择也与这份片单出入较大。
例如电影评论家秋本铁次的十佳没有一部上榜,而她的前三部最喜欢的分别是《洛城机密》(1997)、《本能》(1992)、《杀出个黎明》(1996)。
影史家佐藤忠男的十佳片单中除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外,也无一在榜单内,他更将第一名给了许鞍华的《客途秋恨》(1990)。
作家藤木TDC也是一个例子,有趣的是他个人片单第五位竟是《八仙饭店之人肉馒头》(1993)。
另一位影史家四方田犬彦则更关注欧洲电影,他甚至将戈达尔的《电影史》(1990)放在了个人十佳的第三位。
可见无论专业与否,每个人的关注都千差万别。
除去延续「年代国外佳片甄选」的专题外,90年的独特制造可能才是旬报关注的重点。70年代世界各地都在搞新浪潮、80年代独立电影人慢慢开始出现、到了90年代看似在走下坡路的电影产业,却被一批壮大的新***独立力量打了一针猛烈的强心剂。
诚如旬报主编关口裕子认为的那样:「90年代即使是讲述日常话题,你也会发现好莱坞掀起了一股新鲜感,这股猛劲儿是否与冷战结束有关?能够确定的是,不同的力量在出现。」
例如,斯皮尔伯格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独立制片;
而这时候新秀昆汀也带着打破常规叙事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斯派克·李等的创作,似乎让作者风格的电影融入了主流。
90年代,女性在电影里面甚至掌握了主导权,她们就是银幕前的「女魔头」(恶女),美国电影在90年代依然繁荣。
当然,法国这一期间的「后新浪潮」也值得被关注,卡拉克斯等人保持着自我作风,尝试着彻底打破早前的限制,创作出自我的作者电影。
亚洲各地同样兴起了新电影:以王家卫、徐克、许鞍华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以杨德昌、侯孝贤为主的台湾电影,以及张艺谋、陈凯歌等大陆导演展现的内地面貌,至今给日本电影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所以,与其说这份片单有着专业性较高的权威性,不如说它代表了一份日本视野下对90年代国外影视印象深刻的记忆。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各位评委是怎么解说他们选出的10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