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干葛,甘葛,葛条根,鸡齐根,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 中药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栽培3~4年采挖,在冬季叶片枯黄后到发芽前进行。把块根挖出,去掉藤蔓,切下根头作种,除去泥沙,刮去粗皮,切成1.5~2厘米厚的斜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功效与作用:解肌退热;发表透诊;***津止渴;升阳止泻。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使用方法: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10~15克;或捣汁。 用药宜忌 张元素:不可多服,恐损胃气。《本草正》: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本草从新》:夏日表虚汗多尤忌。 药材处方 《伤寒论》葛根汤,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太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阎氏小儿方》升麻葛根汤,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升麻,干葛(细锉),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全幼心鉴》治癍疹初发,壮热,点粒未透: 葛根,升麻,桔梗,前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梅师集验方》治热毒下血,或因吃热物发动:***葛根二斤;捣取汁一升,并藕汁一升,相和服。
《广利方》治心热吐血不止:***葛根汁半大升,顿服。《圣惠方》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 ***葛根,捣取汁,每服一小盏。 《伤寒类要》治妊娠热病心闷: 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 《补缺肘后方》治卒干呕不息: 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许。《千金方》治酒醉不醒: 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 《补缺肘后方》治食诸莱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煮葛根饮汁。《补缺肘后方》治服药失度,心中苦烦: 饮***葛根汗大良。无***者,干葛为末,水服五合,亦可煮服之。《河南医学院学报》9(4):203;1965,治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各1斤,加水4000毫,煎煮40分钟,去渣,置药汁锅于火炉上保持适当温度(以不致烫伤为度)。另以1市尺见方之10层纱布垫4块,浸以药液后,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续热敷,每次1小时,每天2至3次。《肘后方》治金疮中风,痉欲死: 捣***葛根一,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取一升服,若干者,捣末,温酒调三指撮,若口噤不开,但多服竹沥,又多服***葛根自愈,食亦妙。 各家论述 张元素:用此(葛根)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大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 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
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李杲: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阴经药,兼人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隔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放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看,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神农经》谓起阴气,除消渴,身大热,明属三阳表热无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伤风伤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阳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如麻,桂,苏,防之类),不惟疏表过甚,而元气虚,必致多汗亡阳矣。
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 又如太阳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之所在,短气,更发汗以愈,宜葛根汤治之,郁解热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诸书言发汗者此也。《本草正》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 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药品化义》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干口燥,疟疾热重。盖麻黄,紫苏专能攻表,而葛根独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症,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剂也。若金疮,若中风,若痉病以致口噤者,捣***葛根汁,同竹沥灌下即醒,干者为末,酒调服亦可。
痘疮难出,以此发之甚捷。《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用则升阳***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治胃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用之。又清暑益气汤兼黄柏用者,以暑伤阳阴,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本经疏证》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FU阴律,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看(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浃,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而散矣。《药医学丛书》葛根,斑疹为必用之药,亦并非已见点不司用,痧麻均以透达为主,所惧者是陷,岂有见点不可用之理惟无论痧麻,舌绛且干者,为热入营分,非犀,地黄不办,误用葛根,即变证百出,是不可不知也。又凡伤寒阳阴症已见,太阳未罢,得葛根良。太阳已罢,纯粹阳明经症,得葛根亦良。惟温病之属湿温及伏暑,秋邪者不适用,此当于辨症加之注意。若一例横施,伏暑,秋邪得此,反见白,则用之不当之为害也。《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为阳明主药,正惟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散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扞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为阳阴表寒之主药,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已内传而为阳明热,则仲景自有白虎诸法,非葛根汤之所宜用。
其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则主阳明协热下利,貌视之,颇似专为里有实热而设,故任用芩,连之苦寒,则葛根似亦为清里之品;抑知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之变,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阳下陷之候,葛根只以升举陷下之气,并非为清里而设,此皆仲师选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经》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虽饮多而渴不解,此药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又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呕吐。而仅知为清胃***津,甘润退热之普通药剂,则似是实非,宁独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谬矣。
摘录于:《中华本草》
葛根
拼音名:Ge Gen
英文名:Root of Lobed ,Root of , Root,
别名:干葛,甘葛,葛条根,鸡齐根,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
中药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块根。栽培3~4年采挖,在冬季叶片枯黄后到发芽前进行。把块根挖出,去掉藤蔓,切下根头作种,除去泥沙,刮去粗皮,切成1.5~2厘米厚的斜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原形态
野葛,多年***落叶藤本,长达10米。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三出复叶;顶***小叶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长5.5~19厘米,宽4.5~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有时浅裂,侧***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等,背面苍白色,有粉霜,两面均被白色伏***短柔毛;托叶盾状着***,卵状长椭圆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或顶***,花冠蓝紫色或紫色;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萼钟状,长0.8~1厘米,萼齿5,披针形,上面2齿合***,下面1齿较长;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辩狭椭圆形,较旗瓣短,常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长6~9厘米,宽7~10毫米,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甘葛藤,藤本。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厘米,宽8~18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图形。总状花序腋***;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厘米,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黄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厘米。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厘米,宽1~1。2厘米,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
野葛根完整的多呈圆柱形。商品常为斜切,纵切,横切的片块,大小不等。表面褐色,具纵皱纹,可见横向皮孔和不规则的须根痕。质坚实,断面粗糙,黄白色,隐约可见l-3层同心环层。纤维性强,略具粉性。气微,味微甜。
粉葛根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除去外皮的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质坚硬而重,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富粉性。以块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为佳。
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的作用:对脑循环的影响:***以电磁流量计直接测量脑动脉血流量,经颈动脉注射葛根总黄酮0.1~0.5毫克/千克,脑血流量增加87.7%-134%,如股静脉注射总黄酮10~30毫克/千克,脑血流量流量增加约20%;高血压病人肌内注射总黄酮200毫克,约53%的病人脑血流量有改善,血管阻力和流入时间减少。
对冠脉循环的影响:以动脉导管插入***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以测量冠脉血流量,经动脉注射总黄酮1~2毫克/千克,血流量增加102%-120%,血管阻力下降50%,静脉注射也有一定有作用;乙醇浸膏的作用和总黄酮相似,葛根能治疗心绞痛可能与此有关。
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给大鼠腹腔或皮下注射葛根乙醇浸剂10克/千克对因静脉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时的侧枝血流,并减少与心肌耗氧有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这均有益于治疗心肌缺血。
对心脏收缩力和频率的影响:葛根素0.1,3μmol/L能阻断异丙肾上腺素对离体兔心房肌和豚鼠气管的正性变时性和负性变力性作用,对心房肌β1受体的选择性强于对气管条的β2受体。但也有认为葛根素对α,β受体均无作用,其作用机制不是通过肾上腺素受体。
对微循环的影响:小鼠静脉注射葛根素52毫克/千克可减轻局部滴注肾上腺素所致的肠系膜微动脉收缩,血液流速减慢和流量减少的微循环障碍。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解热作用:葛根醇浸剂2克/千克灌胃,对疫苗发热的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改善学习记忆:葛根醇提物3.6克/千克灌胃,或葛根总黄酮1.5克/千克灌胃,对小鼠跳台法试验,均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及40%乙醇所致的记忆再现障碍,也对抗东莨菪碱降低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及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这可能是葛根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之一。
平滑肌解痉:大豆素对小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并对扩抗乙酰胆引起的痉挛,其作用与罂粟碱相仿,是为葛根的有效成分之一。
药材毒性
小鼠口服醇浸剂干粉10克及20克/千克,连服3天,未见毒性反应,口服醇浸剂2克/千克/天连续2月,实质性器官无病理改变。醇浸剂干粉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1±0.12kg/千克。葛根素150毫克/千克 对胎鼠无致畸作用,葛根素注射液对雄性***殖细胞无致突作用。
鉴别方法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野葛根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栓内层为4~5列细胞,排列紧密,外侧细胞含有少量草酸钙方晶,内侧偶见石细胞,石细胞类方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66μm,壁厚。异形维管束排列形成1~3个同心环。射线较窄,4~5列细胞,韧皮部与木质部径向宽度之比为1:1~2,韧皮部具少数分泌细胞,内含红棕色块状物,形成切向不规则的条状,晶鞘纤维众多。木质部导管密集,径向辐射状排列,直径38~115μm。晶鞘纤维众多。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
粉葛根皮层内侧石细胞偶见,类长方形,类方形,直径25~74μm,壁薄,纹孔清晰。异形维管束排列成3~5个同心环。韧皮部与木质部宽度之比为1:8~10。木质部大部为薄壁细胞,导管及纤维束较少。导管直径26~127μm。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取葛根粉末0.5~1克,加乙醇25毫升,80℃热浸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1%三氯化铝乙醇液,干燥后在紫外光灯下(254nm)显蓝色荧光,用氨水熏后颜色更亮。(检查异黄酮)
薄层色谱:取上述提取液蒸去乙醇,残渣加水溶解后用氯仿萃取去杂质,水液蒸干,用乙醇溶解后作供试液;另以葛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醇(8:2)展开,晾干,在紫外光(254nm)下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
商品规格
野葛根为统货,鲜时切成块或片。
粉葛根一等:粉白色,断面显环纹,粉性足,纤维少。剖瓣长13~17厘米,中部直径5厘米以上。二等:表皮货白色。断面色白,有环纹,纤维较多,有粉性。中部直径1.5厘米以上。间有断根,碎破小块。
性味与归经
甘;辛;平
脾;胃;肺;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解肌退热;发表透诊;***津止渴;升阳止泻。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10~15克;或捣汁。
用药宜忌 药材处方 各家论述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葛根”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