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一直腹泻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口服补液盐、使用益生菌、热敷腹部、遵医嘱用药等方式治疗。婴儿腹泻通常由喂养不当、乳糖不耐受、肠道感染、食物过敏、轮状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尝试换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少量多次喂养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应暂停新辅食添加,给予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
2、补充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Ⅲ能预防和纠正脱水,每袋需用250毫升温开水冲服。家长需按婴儿体重计算补液量,每次腹泻后补充10毫升/公斤体重。补液时应使用专用喂药器缓慢喂服,避免呛咳。若出现拒绝饮水或频繁呕吐需及时就医。
3、使用益生菌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每次半袋每日两次温水冲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需冷藏保存,服用时水温不超过40℃。布拉氏酵母菌散对病毒性腹泻效果较好,但真菌过敏婴儿禁用。益生菌与抗生素需间隔两小时服用。
4、热敷腹部
将热水袋温度控制在40℃左右,用毛巾包裹后隔衣热敷婴儿腹部,每次15分钟每日两次。热敷能缓解肠痉挛引起的腹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时家长需全程监护,避免烫伤。若发现腹部胀硬或发热应立即停止热敷。
5、遵医嘱用药
蒙脱石散需空腹服用,每袋加50毫升温水调匀。消旋卡多曲颗粒能减少肠道分泌,但新生儿慎用。头孢克肟颗粒用于细菌性肠炎,使用前需确认过敏史。家长不可自行给婴儿服用止泻药,所有药物均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护理期间家长需记录婴儿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及时更换尿布并清洁臀部。注意奶瓶餐具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若腹泻超过3天未缓解,或出现血便、持续发热、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食量,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