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线11:真实的上甘岭之炮击
作者:德衡术
1952年10月30日,对于所有亲历上甘岭战役的人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一直以来被美联军军官评价武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破天荒地投入了百余门火炮,对上甘岭两个高地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这次炮击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绝对是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上罕见的。美第七师有一位名叫里基的上尉曾在战后回忆说:“(当夜)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处……”
志愿军火箭炮阵地
而这次炮击所达到的效果也是惊人的。从10月21日志愿军退守坑道以来,美联军在高地上构筑了大量的工事。但是,经过从10月30日中午开始的长达8个小时的炮火洗礼后,高地上敌人约70%的工事都被摧毁。在工事被摧毁殆尽的同时,炮击也造成敌人大量的人员伤亡。一位团侦察股长在31日白天侦察发现,敌人为了运走30日夜被炮击炸死的官兵,尸体整整拉了30卡车。而这些运走的尸体的数量,恐怕远远达不到实际数量,因为有大量的尸体被弃置于被我军占领的阵地上,美军根本无法运下来。
对于志愿军官兵,特别是已经在坑道里退守10多天的志愿军官兵来说,10月30日这天更加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他们在狭窄的坑道里,没吃没喝没弹药煎熬了10多天,不仅是在肉体上被折磨,更加是在精神上被折磨。很多战士甚至痛苦到宁可出去和敌人拼死一战,也不愿意在暗无天日的坑道里坚守。所以当后方的炮声响起,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无不兴奋异常,他们甚至将发起进攻的暗号统一成“开饭”。“民以食为天”,对于这些在坑道里忍饥挨饿十多天的战士来说,真的没有比“开饭”这个词能够更加贴切的形容当时他们杀出坑道夺回阵地的渴望。
但炮火准备再充分,终究难以将高地上敌人所有的工事和人员全部清除干净。当步兵在炮火准备之后呐喊着“开饭咯”的号子向高地发起冲锋时,“针尖对麦芒”的短兵相接,终归还是避免不了。有战斗就会有牺牲,少数牺牲者留下了名字,比如邱***,但大多数的牺牲者却默默无闻地牺牲在上甘岭。
邱***,1917年出***在四川仪陇,1949年参军,1951年跟随所在部队15军29师86团1营3连入朝作战。由于邱***善于观察、动作灵活、头脑机敏,连长将爆破组长的任务交给了他,他也成为了连队里的“爆破能手”,屡屡建功。
上甘岭战役进行到10月下旬,考虑到45师伤亡过大,15军军长秦基伟决定调整部署,命令军第二梯队29师迅速在五圣山地区集结,接替45师的防务任务。而29师到达五圣山地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同45师发起10月30日晚的大反击,夺回上甘岭上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其中597.9高地是反击重点,敌人光守敌就多达4个连。
为了收复597.9高地,15军负责正面进攻的是86团2个连加上45师利用补充的新兵重新组建的5个连。再加上,前期退守597.9高地各坑道的45师其他连队,整个597.9高地反击作战,至少投入了10个连队近1600多人。邱***所在的86团3连就是被赋予此项反击任务的连队之一。
炮火准备开始前,3连已经早早的从五圣山后方隐蔽运动到了597.9高地1号阵地下面一个主坑道。由于连日来的不断炮火封锁,敌人也有所懈怠,3连抵达到作为冲击出发阵地的坑道时并没有多少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