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在过去30年有很大的增加,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升高的原因众多。一个普遍接受的解释是1989年 提出的“卫生假说”。由于卫生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疫苗、抗生素的应用,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微生物和细菌产物(如内毒素)早期暴露减少,促进了对环境过敏原的过敏反应。
婴儿最早的微生物刺激和最大的微生物暴露是肠道微生物菌群。肠道微生物菌群不仅在宿主营养物质的吸收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促进肠道黏膜屏障的免疫功能和成熟。肠道微生物菌群是肠道和免疫系统发育的重要刺激物,它们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如TLR(Toll—)提供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所需要的持续的微生物刺激,从而刺激身体最大的淋巴组织即肠道相关淋巴样组织的发育。
当缺乏正常的健康肠道共生菌群时,婴儿正常的保护性黏膜屏障就会受到破坏。黏膜屏障的破坏增加抗原的转运和高水平抗原的暴露,导致促炎因子的分泌,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和早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暴露和肠道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在诱导免疫耐受、抑制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改善过敏性疾病症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益生菌是一类大量的有活力的通过定居在肠道中、改变宿主肠道共生菌、产生有效作用的细菌。特异的益生菌菌株通过刺激乳酸分泌降低肠道pH值,产生适于有益微生物生长的产物,提高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除此之外,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通透性,改善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平衡微生物菌群,上调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下调局部和全身过敏炎症反应特征性的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益生菌与儿童过敏的关联。儿童过敏性疾病起因可能是由于早期新生儿的胃肠道免疫失调以及无法建立正常健康的消化道微生物环境所产生。胎儿在母亲子宫中其肠道是属于几乎无菌的状态,但是胎儿出生后其肠道便被细菌定殖,出生1至3天的新生儿肠道首先由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优先定殖,此后肠道菌丛便由厌氧菌或是非致病性微生物双歧杆菌( )和真细菌( )所主导。人体肠道大约含有1014种的微生物与人体本身保持稳定共生关系,可有效预防肠道感染或在胎儿早期有效刺激免疫系统发展成熟。另外由于益生菌可以经由刺激肠内Peyer’ 所含的淋巴球,促进先天性免疫保护能力,可以减少因过敏而产生的免疫失衡现象(Th1与Th2 细胞激素不平衡)
如何选择合适的益生菌
1、菌的数量要够,至少要有10的12次方才有治疗效果。
2、选择安全菌种,副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长双歧杆菌类。
服用益生菌的注意事项
1、冲调含有益生菌的奶粉或制剂,要注意使用温开水(35~40℃)给宝宝服用,冲泡好的奶或益生菌制剂要及时服用,以免益生菌死亡失效。
2、益生菌不能与抗生素同服。抗菌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不能识别有害菌和有益菌,所以它杀死敌人的时候往往把有益菌也杀死了。这时候或者过后补点益生菌,都会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必须服用抗生素,服用益生菌与抗生素间隔的时间不应短于2~3小时。
3、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喝益生菌酸奶。特别是有食欲不振、便秘、经常腹泻或消化不良的宝宝,长期选择益生菌酸奶还能调节胃肠功能。喝酸奶后,若发生腹部不舒服或腹痛、恶心、呕吐,应立即停止饮用。
4、益生菌的食物有纤维、乳糖、淀粉、寡糖,益生菌的发酵产物等成分;所以在补充益生菌的同时,应多吃根茎类蔬菜、水果及海藻等食品,就等于在肠子里布置一个它们喜欢生长的环境。多数的益生菌并不喜欢肉类和葡萄糖,如果含益生菌的食品中含有过多的糖分也会降低菌种的活性。
5、如果没有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或存在其他破坏肠内菌群平衡的因素,不提倡婴幼儿额外摄入过多的益生菌制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