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需通过结肠镜检查、腹部CT血管成像、血液检查、粪便潜血试验及腹部超声等检查确诊。该病是因结肠供血不足导致的炎症反应,常见于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1、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特征性蓝黑色瘀斑,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检查前需清洁肠道,急性期操作需谨慎避免穿孔风险。对于疑似缺血性结肠炎合并出血或梗阻的患者,可在检查同时进行活检或止血治疗。
2、腹部CT血管成像
腹部CT血管成像能评估肠系膜血管狭窄或栓塞情况,同时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等缺血征象。该检查无需肠道准备,适用于急症患者。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等血管的解剖变异和病变程度,为后续血管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3、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乳酸检测。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反应,血红蛋白下降反映消化道出血,乳酸水平增高预示组织灌注不足。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这些指标可辅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4、粪便潜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能发现微量消化道出血,适用于轻度缺血性结肠炎的筛查。免疫法检测特异性较高,不受饮食影响。阳性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排除感染性肠炎或肿瘤。对于老年患者突发腹痛伴便潜血阳性,应高度警惕缺血性结肠炎可能。
5、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通过观察肠壁血流信号和蠕动情况辅助诊断,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肠系膜动脉血流速度。该检查无创便捷,适合床旁监测,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超声发现肠壁增厚伴血流减少时,需进一步行CT或血管造影确认。
确诊缺血性结肠炎后应禁食并静脉补液,初期治疗以抗感染和改善微循环为主。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出现持续腹痛或血便加重时须立即复诊,严重缺血可能需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