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患者皮肤瘙痒主要由尿毒症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皮肤干燥、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组胺释放增多等因素引起。
1、尿毒症毒素:
肾功能严重受损时,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蓄积在血液中形成尿毒症毒素。这些毒素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毒素是主要治疗手段,同时需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2、钙磷失衡:
肾衰竭患者常伴随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异常的血钙磷乘积会导致异位钙盐沉积在皮肤。这种情况需使用磷结合剂如碳酸钙、司维拉姆控制血磷,并补充活性维生素D调节钙代谢。
3、皮肤干燥:
尿毒症患者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屏障受损导致水分蒸发过快。表现为皮肤脱屑、皲裂伴瘙痒。建议使用pH值中性的润肤乳保持皮肤湿润,洗澡水温不宜超过40℃。
4、甲旁亢: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可直接刺激皮肤产生瘙痒。检测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超过正常值5倍时,需考虑使用拟钙剂如西那卡塞或手术治疗。
5、组胺异常:
尿毒症状态下肥大细胞活性增强,组胺释放量增加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和瘙痒。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可缓解症状,但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
肾衰竭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时,建议每日记录瘙痒程度和部位,避免抓挠导致感染。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饮食上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的摄入,保证每日饮水量控制在尿量加500毫升以内。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可改善微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若瘙痒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破损,应及时联系肾内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