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保健;治未病;方法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92-03
预防保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健身强体的有效方法,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在满足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关注身体的健康;中医预防保健尤为珍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适寒温等各种方法,保持身心健康,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精神理念;所以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医预防保健,利用现有资源,就地取材,具有简便易行、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随时随地进行保健活动;通过精神内守,文化修养,体育运动,饮食调节,药膳保健,导引推拿等方法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百病安从来的理想效果。
1 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是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妄耗于外。意在强调,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避免过度情志活动;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与神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说明预防保健中精与神的重要性。现代人处在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急剧加快,工作压力难以承受,为之带来的心理负荷可想而知,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诱发亚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精神内守,就是要强调人们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妥善安排,避繁就简,安神定志,淡泊名利,心胸旷达,宽以待人。
1.1 恬淡虚无,静身养性 精神内守,重在静身,静身才能养性,养性才能神情镇静,内守不乱;当然,精神内守,清心寡欲是其关键,心清自然明,寡欲神不乱。《黄帝内经》从医学预防保健角度提出了论点:“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些论点强调了静身养性,恬淡虚无在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对外,顺应自然变化,防止外邪侵袭;对内,心神宁静,真气存之,抵御疾病的发生。还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对待自己眼前的条件,切勿盲目攀比,好高骛远;要保持静身养性,恬淡虚无的最佳精神状态,提升清贫而不失节,富贵而不乱淫的高尚品位;“甜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1.2 心胸旷达、宽以待人 精神内守在强调恬淡虚无,静身养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心胸旷达、宽以待人,前者为防微杜渐,后者是亡羊补牢。因为,人们在紧张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难免与人发生矛盾,如:语言交流时的无意中伤,处人接物时的厚此薄彼等,均能损害对方的利益,这时应做到心胸旷达、宽以待人,有足够的包容性。孔子曰“仁者寿”又云“仁者爱人”,明确肯定了宽以待人之美德与长寿的关系;在个人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交往中,要加强修养,从善如流、宽容大度,从而促进心神安泰,气血畅顺,身体健康。
2 文化修养
中医预防保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中国古代文化从一开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是一种源头性的文化,后来所做的一切是对其的肯定与发扬,中国悠久的历史表明: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历史的执着,是有着渊源文化的。如此强烈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中医文化当中,造就了中医学最具权威之大作《灵枢》、《素问》、《伤寒论》等,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文化修养对认识理解中医典籍的养生内涵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掌握运用中医预防保健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
2.1 文化修养的特指性 特指性是指通过研读古代典籍,增加对我国历史、文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古汉语水平,减少文字障碍,便于通读中医有关养生学古籍,掌握其中养生保健知识,准确理解气血论、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等丰富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运用于中医养生保健,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位84岁的老中医读书感言:“我一生的爱好是读书,有空即读,只要一拿起书,什么烦恼杂念都抛到九霄云外,所谓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书矣。”这位名老中医通过对中医古籍的研读,既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又保健了自己的健康。
2.2 文化修养的广泛性 对于广大年轻读者或文化基础较差的一般人来说,研读理解中国古典医籍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若全身心的投入到该活动中,恐勉为其难。对于这类人员来讲,可根据自己兴趣特点,涉足书画、文学,音乐、艺术等活动,于快乐中健身,于健身中焕发激情,愉悦身心,取得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和谐统一,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保健目的。
3 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健康,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保健常识,因为运动能增强血液循环,供给肌体所需营养,带走废弃垃圾,有利于肌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同样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黄帝内经》也很重视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做好健身运动,应值得注意:不能强调绝对的剧烈运动,要视个人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情况决定其运动的形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否则,如同雪上加霜,冰盒盛水,可起到相反的作用。
3.1 健康人的体育运动 一般体育运动是指身体健壮、没有器质性疾病的人,可适当做些活动较剧烈的运动。如打球、游泳、爬山、骑车等运动,此项运动除了加强安全防范,一般再无特殊要求,运动者根据自己的体力,掌握运动程度及时间即可。
3.2 患者的体育运动 此处所指的运动者是指患有一般性疾病,这一部分运动者虽能和健康人一样参加体育运动,表面上没有异样区别,但是,由于患有某些疾病,如轻型心血管疾病,血管瘤,消化、泌尿系统疾患等。对于这类人员运动,要清楚自己所患疾病程度,明确适应自己运动的形式及运动量;从医学角度判定,心脑血管、血管瘤、肝肾、胃下垂等疾病患者,不适应做剧烈运动,只做散步、踢毽球、太极拳等一般性运动。
3.3 亚健康人的体育运动 亚健康人的体育运动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这类人群表面上好似健康人一样,或者自己不肯承认心理等方面的异常,医学治疗中也不能强迫,而且疗效也不显著,若通过运动或心理咨询等方法,会妙手回春,立竿见影,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运动。 这类人群通过各项体育运动:一方面,可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逐步培养健身强体的信心,合理引导、晓以利害,取得成功。
4 饮食保健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命延续的根本物质,是人类的首要生活条件,但不合理的饮食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因素,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医学上“病从口入”说的就是饮食致病因素。这里谈的饮食保健,主要从饮食习惯、饮食结构、饮食卫生等方面,对人的健康影响。
4.1 饮食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极广,饮食习惯也随区域的格局而形成了湘辣、川麻,南方嗜甜、北方偏咸的饮食特点,由于传统习惯或生活的适应性等因素,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没有影响健康。但是,临床上常出现因偏食、偏味而引起的消化性疾病,需引起重视。《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乃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鼓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利害关系,还认为:过食辛辣炙会酿成火热之体,造成体内阴阳失调,从而使体质衰退;现代研究,饮食偏嗜可使体质向不良方向转变。
4.2 饮食结构 合理的膳食结构,充足而全面的营养,可增强人的体质,甚至可使某些病理性体质转变为生理性体质,如饮食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营养即全面,身体可健康。若偏食偏饮,则造成膳食的营养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警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这里讲的即是偏嗜饮食所引起的身体疾患;当然还应拒绝人工合成或含有不良添加剂的饮食。
4.3 饮食卫生 从中医预防保健方面讲,饮食卫生可分为过食生冷、热饮和饥饱无度所带来的不利于健康的情况。一方面过食生冷饮食损伤脾胃,重者呕吐、泻泄、腹痛不舒;轻者造成脾虚体质,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正气受损,邪气必凑,酿成疾患;过食高温热饮,刺激食道及胃部黏膜,引起局部病变,罹患肿癌等疾病。另一方面,饥饱无度,同样影响机体健康。偏食过饱、伤饮伤食、消化不良或者肌体代谢障碍,营养过剩,身体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随之而来,脂肪肝、冠心病不期而遇,行动迟缓、气喘吁吁,从而不再轻松愉快;饥饿减肥,营养不良,瘦骨嶙峋,风雨不挡,久之引起厌食症,造成营养障碍,体质下降,阴阳失衡,百病乃生。现代研究表明:呈饥饿状态的人其体质易转变为,此举应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5 药膳保健
是药三分毒,这已被人们所熟知,这里所讲的药膳保健,是中医通过合理科学的中药饮食配制烹调,介于饮食疗法与药物治疗之间,及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这种保健,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系药物与饮食于一体,增强了营养,减少了长期服药的痛苦,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了扶正祛邪,保护肌体的目的。但值得一提的是,药膳保健须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食用,不可靠意测,揣摩,甚至盲目的食用,否则,易引起阴阳失衡、抱薪救火的不良后果。
5.1 慢性病的药膳疗法 药膳保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慢性病的特殊疗法,它具有口感适宜,易于食用,作用温和,食借药力,药助食功的治疗与营养的双重效应。如:眩晕、失眠、疲乏等虚弱性疾病,可选用益气养阴类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当归、生、熟地、黄精、二冬之类。食用的药膳有:枣米饭,山药汤圆、淮药面、白茯苓粥、玉竹心子、归芪鸡等之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祖先早就认识到了用谷、蓄、粱、菜相配合来调养身体。
5.2 辨证论治施药膳 药膳虽有口感舒适、作用温和的特点,但在使用时,必须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根据饮食者或慢性患者具体情况做到“组药有方,方必依法,定法有理,理论有据”。不仅用药如此,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必须运用辨证的方法和论治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选谷组方或选食配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四季施膳,寒热温凉,虚实补泄等对症调治,须引起注意。除上述外,还有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因而必须辨证施膳。
6 导引保健法
导引是古代强身祛病的养生方法,即以主动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进行锻炼为其特点,所以此法非常适用于久坐伏案,善卧少动之士。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现代办公速度的加快,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增加了一大批网友,造就了长时间端坐或紧张抄写的工作者,均出现了脊椎、软组织损伤的疾患,这与久座不动,气血郁滞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大家学会简单的导引推拿方法,或及时寻求有关专家解决上述隐患,可达到舒畅气机,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除劳去烦,养筋壮骨,健康延年的目的,这也是王冰具体称谓的“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含义。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编制饮食方式调查表,并对该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在北京地区选取943份样本,3个月后随机抽取32人对饮食方式调查表重测。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经验支持饮食方式调查表包含“膳食平衡”和“饮食有节”两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和0.67,3个月重测信度分别为0.73和0.55。亚健康组较多地采用不良的饮食方式。结论 饮食方式调查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可用于成人饮食方式的评估。
【关键词】 饮食方式调查表;膳食平衡;饮食有节;信度;效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Eating Habits Inventory (EHI) and study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Methods A sample containing 943 people was investigated by sampling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32 of them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recompleted the inventory after 3 months. Results There are two dimensions in EHI, that are “Balanced Diet” and “Regularly and Moderately Eating”. The theory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by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the experts on this area. The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s were 0.82 and 0.67,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ere 0.73 and 0.55 (P0.05). These data was analyz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ubjects from subhealth group had unhealthiest eating habits. Conclusion Eating Habits Inventory has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is suitable for eating habits self-assessment for adult.
Key words:Eating Habits Inventory;balanced diet;regularly and moderately eating;reliability;validity
无论实践经验还是实证研究均表明饮食习惯与发育和健康关系密切[1-2]。全面、有效的饮食行为方式评估工具可用于危险因素的筛查、体质调养、疾病预防和干预等方面。中医理论中有诸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现代也有许多关于饮食保健的研究。本研究根据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和现代研究结果,提炼可操作的行为指标,编制标准化的饮食方式调查表,用于成人饮食养生方式的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在北京地区取样,共回收有效问卷943份,回收率为94.6%,获知情同意。其中男性325人(34.4%),女性618人(65.5%);已婚726人,未婚184人,离异25人,丧偶5人,缺失3人;汉族884人,少数民族57人,缺失2人;平均年龄(40.65±9.96)岁。3个月后随机抽取32人重测,初次于2008年10月实施。
1.2 研究工具
①自编“饮食方式调查表”,选项采用Liket法,4个等级设置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略有符合和极不符合;②既往疾病史,以及近2年的体检表结果;③刘保延课题组编制的《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3],并采用其亚健康操作定义、纳入和排除标准及亚健康隐结构模型进行本研究健康组、亚健康组和疾病组的确定。
1.3 项目编制方法
①制定编题计划:通过文献查询和专家访谈的方法确定编制饮食方式调查表的目的和饮食方式的含义;②设计测验蓝图:确定各个维度的内容和比例,及双向细目表;③编写测验项目:根据分目标查询文献,编制测验题目;④确定预测验项目:经过专家论证,确定题目,题目数要达到正式测验的2~3倍;⑤预测验:选择100人进行预测;⑥维度调整:根据预测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意见的结构进行项目的维度归类;⑦项目分析与修改:根据预测样本计算项目难度、区分度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结合专家意见修改或删除项目。
1.4 质量控制
按照统一的程序培训测试人员10名,一对一发放问卷并回收,向被试解释调查目的和保密性原则,宣读指导语。第一轮审核不合格的问卷进行补填,第二轮审核仍然不合要求的予以剔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通俗度、α系数、配对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题目拟定
根据文献整理、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并经3轮专家论证,合并类似题目,删除重复无关题目后,拟定23个题目。
2.2 结构探索与确定
样本的KMO(Kaiser-Meyer-Olkin)为0.77,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5 593.00(df=276,P
2.3 项目分析
采用公式P= /XMAX×100%对样本进行项目通俗度分析,膳食平衡的平均值为62%,饮食有节的平均值为88%;采用相关法分析法(题目和总分相关系数r题总)作为项目区分度分析指标,所有题目相关系数双侧检验P
2.4 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自评表的同质性信度,膳食平衡和饮食有节分别为0.82和0.67。对重测样本进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检验,2个因素总分的前后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55,双侧检验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配对t检验的t值分别为0.82和1.68,双侧检验均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
2.5 效度检验
根据亚健康判断标准将被试划分为健康组、亚健康组和疾病组,这3组在饮食方式调查表的2个维度均存在组间差异,LSD事后检验发现在2个维度均显现出亚健康组得分显著低于健康组和疾病组(膳食平衡中疾病组与亚健康组显著性水平在临界值,P=0.51),而健康组和疾病组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不同健康状况被试间的饮食方式差异比较注:**P
3 讨论
《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这是古人对合理膳食结构的一种认识,其中蕴含着食物要合理搭配、种类要丰富多样的寓意。“饮食有节”也是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贾氏[4]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取证,认为“饮食不节”的内涵应确定为饮食不适度、饮食不合时宜、饮食无节律和饮食过杂4个方面,其中饮食不适度包括饮食量不及、饮食肥甘厚味的不适度、饮食的寒热不适度、饮食五味的不适度。本研究根据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5]编制题目。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专家建议均支持饮食方式存在2个维度,即膳食平衡(调节饮食的均衡性)和饮食有节(饮食有规律,量和口味有节制)。因此,该调查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数据还显示了饮食方式调查表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度、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膳食平衡维度的通俗度及内部一致性都好于饮食有节维度。其主要原因为:饮食有节维度希望考察偏颇的饮食行为,如口味、饮酒、素食等,因此部分题目通俗度高于90%;且该维度为了较全面地评价饮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内部一致性。此外,数据也显示了饮食有节维度不如膳食平衡维度稳定性好,说明了饮食有节维度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该维度可能对干预更为敏感。不同健康状况被试间的饮食方式差异比较的结果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性和健康饮食行为习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状况,特别注意的是亚健康组表现出不良饮食方式,而疾病组与正常组的饮食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患病者在饮食方面加以注意。这一结果也支持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因此从这一侧面可以表明饮食方式调查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行为指标。
参考文献
[1] Susanna Conti, Maria Masocco, Paola Meli, et al. Eating habits and lifestyles: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an Italian population-based survey[J].Nutrition Research,2004,24(7):495-507.
[2] Marja Vanhalaa, Raija Korpelainena, P?ivi Tapanainen, et al. Lifestyl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7-year-old children[J].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2009,3(2):99-107.
[3]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等.“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的设计思想与内容结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82-387.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3篇
三大理论基础
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说:“人若有疾,先令其食,后令其药”,天健宾馆的天和五行养生菜对于药食,既是继承也是开拓。在研制现代药膳菜品时,天健宾馆就将颇具中国传统精髓的“五行文化”贯穿整个菜品的配伍研发,总结出了其三大理论基础。
第一个理论即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养生理论,对应不同的季节配备相应的食物。伴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态的改变也影响着人们生理状况的变化,因此不同的时节,就需要摄取不同的营养成分来补充人体需求。天健宾馆在汤、饮品、菜品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四季的美食,通过饮食进行调节。
第二大理论则提出食物营养的平衡、强化理论。比如传统的狮子头,内含胆固醇非常高。通过动物实验人们发现,虽然吃鸡蛋黄的老鼠血液中充满斑块,但老鼠食用用茶水浸泡后的蛋黄血液却没有任何改变,说明茶水对抑制胆固醇的形成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餐厅将狮子头做成茶汤味的狮子头,既保持了美味又保证了食用健康,品尝起来鲜香回味,不腻不燥。此外还有一款花旗参炒膳糊,膳糊可以补气,而花旗参养阴清热,增强免疫,在膳糊中加入花旗参起到了强化作用,保留传统风味的同时也提高了功效。
天健宾馆在保证每一道菜品美味的同时,亦或平衡亦或强化,使食材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结合膳食平衡、寒热平衡,进行科学烹调。不仅传承经典,也合理改善菜品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食材的作用。
第三个理论是:反季节平衡理论。反季节违背饮食时节的规律,但有时人们为了满足味蕾,也会偶尔吃一些反季食品。天健宾馆通过研究相应的食物疗效、药食的调配,帮助食客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进行反季节食物的尝试。比如羊肉,夏天吃会感到燥热不适,但加入天冬等凉性食物,与羊肉彼此平衡,实现反季节的健康进食需求。
食物的五行五色五味学
在《黄帝内经》之五行脏相学中提到“五行有五色,五脏有五行,五色入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色白青黑红黄,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它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把自然界五味“辛、酸、咸、苦、甘”、五色“白、绿、黑、红、黄”与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在一起,来说明人与大自然的关联。天健宾馆推出天和五行饮品,依据春夏养阳、秋冬滋阴的养生原则,研发出以冷饮、热饮、酒饮为结构的养生饮品系列。其冷饮沁人心脾,诱发食欲,并可悦颜怡神,包括玫瑰液、当归乌梅饮、百合双清饮、金髓桨等四款,按季节气候推出。其他按季节推出的还有酒饮,甘醇不烈,浓香绵柔;而热饮则暖胃和中,芳香四溢。另外开餐前的天和五行汤,也根据不同季节选用食材。最具特色的还有专为男士、女士订制的汤品,女士汤名“二母元鱼”,流传于宫廷,是慈禧最爱的一款保养容颜的汤汁。而男士则可品味养荣易肾的三鞭小坛,汤清而不寡,淡而不薄,是非常适合从事快节奏工作男士的滋补美味。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4篇
食疗,亦称“食养”、“养生”。泛指以饮食达到营养机体、调治疾病、保持健康、提高人体健康素质的一种手段。它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开始出现人类,先人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就“昼食缘栗,暮栖木上”,“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古者,民茹草饮水,取树木之实。”由此可见,最原始的“食疗”,人类仅仅是为了活命。“饮则求食,饱即弃余”,就是人类祖先饮食状况的生动写照。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不断品尝食物的滋味,辨别草药的温凉,逐渐认识到一些动植物既可以充饥,又能防治疾病,逐步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治病、疗养身体的经验。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周代就已设置了4种不同的宦官:食医、疡医、疾医、兽医。《周礼・天官》中亦载: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从此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了专管“食疗”的太医。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理论著作是《黄帝内经》,它是春秋战国时的医家总结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托名黄帝编成的,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术理论,因而被誉为“医家之宗”。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上,提出了“饮食有节”的重要原则,还就饮食的饥饱之度、冷热之性、偏嗜之习、宜忌之规、配餐之则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则,告诫人们要注意饮馐,而且还要重视卫生,以食疗疾。在有关膳食平衡方面书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配膳原则与现代营养学的主张遥相呼应。
脱胎于膳食科学与药物疗法同出一源,甚成为挛生姊妹的食物疗法,实际上是为各种病人设计的合理膳食。它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症选食。孙思邈说:“形受味以成也。若食物不调则损形也。……气味合而服之。”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开发和选择食物的实践中,发现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解渴,扶正固本,而且还可以解毒治病。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性认识,经历代医学家的积累、研究和总结,逐渐建立了中医食疗的学说体系。
食疗,它是一门科学,是从有了人类历史以来就出现,并随着人类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树栖穴居到结茅为巢,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经受了大自然的各种考验,为了保护自身免受病魔侵害,人们在劳动与实践中,逐步认识了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摸索了一些自我保健、强身祛病的方法,我们的祖先把这些保健祛病的活动称之为“食疗”、“养生”、“摄生”、“道生”等,把养生的理论与实践称为“养生之道”。
大约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期,人类发现了火,利用火并控制了火,使我们的祖先开始懂得饮食的双重功能,就是既可养生,又可养疗。《周礼・含文嘉》记载:“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古史考》记载:“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利用食物祛病除疾的尝试,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4 500多年。翻开食疗历史,公元前21世纪的夏禹时代,已认识到酒的通经活血作用;公元前16世纪的汤代,又有“伊尹始创汤滚”的记载,出现了最初的食物汤剂;到了周代,“食医”已作为独立的一科,与内科( “疾医”)、外科( “ 疡医”)及“兽医”并列于朝廷的医事制度中;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为“医书之祖”的《黄帝内经素问》问世,其中的许多论述为食疗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魏六朝承袭了先秦医食互补的古风,在食补食疗方面有了新的开拓,这一时期出现了张仲景、淳于意、华佗、王叔和等名医,推出了《神农本草经》、《伤寒病杂论》、《脉经》等著作,总结了脏腑经络学说,奠定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传统医学体系初步形成,并试图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既有食品入药,又有药味制菜,使食药同源理论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名医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侯论》中不少地方说到了食与医的关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已经提到了若干营养性疾病,如脚气病,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它是因缺乏维生素B1所致,但却知道用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牛、羊乳和豆类来治疗。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已有“食治”专篇,收载食物药154种,分作果实、菜蔬、谷食、鸟兽4类逐一详加阐述。孟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食物药至214种,编成《补养方》,这是一部最早专讲饮食疗法的著作,孟诜弟子张鼎又加以整理修订,定名为《食疗本草》,遂成为较系统的食疗专书。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5篇
文/耿引循
《老老恒言》云:晨起漱口,其常也……牢齿之法,晨起叩齿三百下为良。
《老老恒言》说:漱口是保持口腔卫生的基本手段,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人们漱口的主要目的是“去浊生清”,使人神清气爽。漱口可用水漱,亦可用茶漱。
关于漱口水的水温,长期以来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主张用冷水,有主张用温水,有主张冷水、温水皆可。《老老恒言》主张用冷水漱口,其道理是:牙齿的病主要是由上火引起,用冷水漱口,有祛火之意。而且长年用冷水漱口,即使寒冷的冬天“亦不冰齿,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但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口腔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摄氏度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长期用冷水漱口,易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为此,我请教了口腔专家。专家认为,漱口水的温度可根据个人习惯及牙齿情况来定,不要一概而论。
晨起叩齿三百下,可“牢齿”。中国人叩齿的历史可谓很长。有关叩齿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里有“朝夕啄齿不龋”、“鸡鸣时叩齿30下,长行无齿虫,令人齿坚”的记载。历代养生家都十分推崇叩齿术,认为叩齿可以使牙齿坚固,预防牙疾。南京医学院曾经调查了100例坚持叩齿的老人,并与不叩齿老人的牙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前者在牙齿存留数目、牙齿松动率、牙周炎和牙龈萎缩发生率方面都显著优于后者。叩齿是对牙周组织的生理性刺激,可以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同时也可提高牙齿组织的神经兴奋性,使牙齿和牙周组织保持健康状态。从中医理论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叩齿能使龈槽气血荣润流通,外邪难以乘入,因而能固齿健齿。
叩齿方法很有讲究,《养生类纂》介绍:“叩齿之法,左相叩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中央上下相叩名曰鸣天鼓。”目的是让所有牙齿都能叩到。具体做法为:先叩两侧臼齿36下,再叩门齿36下,然后叩每侧犬齿各36下。早晚各叩齿1次。此法贵在坚持。
饮为养生之首
文/朱鹤亭
社会之生成,以人为贵;人之生成,以命为贵;命之生成,以健康为贵;健康之生成,以饮食为贵;故饮食乃生命之源,健康之本。饮食之养,以饮为先。饮化生津液而滋濡生理功能,有力的生理功能,令人显现出良好的身体素质。道家重养生而讲求饮食之养。饮,化生血液、唾液、、阴液、汗液、尿液等,故,饮乃育养生机,强化生命之要素,因而,饮为养生之首。
饮,在中华民族的养生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医药学中之“医食同源”论,体现了养生学的要旨之一。远在周代,在封建王朝的宫廷中,便出现了“食医”,以调节饮与食的方法,保健帝王的身体。唐代,宫廷中出现了“食医官”;元代出现了“饮膳太医”;明清出现了“御膳太医”等。而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饮的专著。至宋代,《茶经》、《茶论》、《茶谱》等专著相继问世。日本的荣西禅师也曾著《吃茶养生论》。英国的布朗爵士更赞称茶饮为“人类救世主”。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6篇
关键词: 营养; 热量摄入; 素食; 节制
中图分类号: R15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35-01
人有两种最大的欲望——食欲与是很难控制的。《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但其真意并不是说对于这两种需求人们就应当无所顾忌,没有节制,而是告诫人们,饮食和男女关系是两个最大的危险,很容易给我们带来灾祸。
1 饮食的重要性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汉书》也云“民以食为天”,说的都是饮食的重要性。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吃饭是第一大事,尤其是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不仅是要吃出滋味,更需要吃出健康吃出美,因此才能保障机体每日营养所需。
1.1早餐的重要性。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为它是全天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对人们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只有早餐摄取了足够的能量,人才能一整天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尤其糖类的摄取,它能最快转化为能量被人体利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能量,如果不吃早餐会影响他们的智力还会导致体力的下降。长期不吃早餐会大大增高胆囊炎、高血脂、胆结石的发病率。
1.2午餐的重要性。人一般都是在七、八点吃早餐,然后工作或上学,经过几个小时食物早已消化吸收了。到了中午,无论什么原因不吃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中午不吃饭的话,晚餐就觉得更饿,那么晚餐时你会吃得更多,并且晚餐之后人们活动很少,更易导致肥胖或代谢紊乱。所以午餐很重要。
1.3晚餐的重要性。晚餐十分重要,必须吃好。
1.3.1晚餐不宜常过饱。中医认为,胃不和,卧不安。如果晚餐过饱,必然会造成胃肠负担加重,其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致使人失眠、多梦,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1.3.2晚餐不宜常食荤。医学研究发现,晚餐经常吃荤食的人,比经常吃素食的人,血脂较常人高三至四倍。患高血脂、高血压的人,如果晚餐经常吃荤,等於火上浇油,会致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1.3.3晚餐不宜吃太晚。专家指出,晚餐不宜吃得太晚,否则易患尿道结石。很多人到睡觉之前才吃晚餐,在睡眠状态下血液流速变慢,小便排泄也随之减少,而饮食中的钙盐除被人体吸收之外,余下须经尿道排出。为了预防尿道结石,除多饮水外,还应早进晚餐,使进食后的排泄钙盐高峰提到睡觉之前, 排一次尿后再睡最好。
2饮食与健康
健康不是一切,但一切都需健康,而饮食与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病从口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WHO 报告指出,健康与长寿取决于下列因素: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医疗因素占8%;生活方式占60%——饮食、运动、心理。
2.1饮食营养与健康。营养素是用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保持生理平衡和维持人体健康的物质。人体有七大必需营养素: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它们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每天必须通过饮食来摄取。
2.2饮食卫生与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重,许多食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卫生问题。人们如饮食不当,很可能导致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2.3不良饮食习惯与健康。食物选择不当:面对各种美味的巨大诱惑,随心所欲想吃就吃任凭口感,这样极易沉溺与高脂肪,高胆固醇和甜食品中而致肥胖;饮食无规律:由于工作等原因,常常不吃早餐,甚至午餐也拖到晚餐一起吃这样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偏食:极易造成营养不良;烹调方法不正确:如烹调时间过长,温度过高,食盐放的太多等等,除了营养流失之外,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2.4流行病学资料。城市居民的死亡率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主要是营养相关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占总死亡的60%。我国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发生深刻变化:饮食西化,在外就餐的增加等是超重和肥胖、脂肪肝重要危险因素。学者预测:膳食变迁将会走向危害健康方向。
3 饮食的误区
为了健康,很多人遵循关于饮食的种种箴言。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营养建议充斥其中,除去一些民间误传、舆论误导、不实的广告诱导等因素,某些客观中允的饮食建议,也因为人们营养学知识缺乏而产生片面的理解。为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博士生导师蒋卓勤教授指出,目前消费者对食物的认识普遍存在三大原则性误区。误区如下:以偏概全;因噎废食;生搬硬套。
4 健康饮食的原则
营养界有种说法:西方人用脑和心吃饭,中国人用嘴和胃吃饭。可见,吃饭不光只要求满足果腹之需,健康才是更重要的。
4.1卫生饮食第一关。从“阜阳大头娃娃”到“三鹿事件”, 从苏丹红到肝炎病毒矿泉水。我们的食品安全从来不缺素材。当大家还考虑是买脑白金还是纽崔莱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今天的午饭可能就是你若干年后各种各样怪病的罪魁祸首。
4.2三餐规律好处多。规律饮食除了能及时提供我们身体所需能量之外,还是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运转的保证,特别要贯彻“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一方针。(具体物质的摄取从第三点来体现)
4.3 蔬菜水果种类丰。我们中国人最会吃了,要吃必然讲究“色、香、味”俱全。怎么做到色香味俱全呢?解决的办法当然就是饮食种类多样了。“小胖墩儿”还有“豆芽儿菜”在大中型城市中,越来越多了。原来他们都有挑食的坏毛病。要么“鸡、鸭、鱼、肉”,要么“什么都不吃”,结果导致营养失衡,酿成了一辈子体弱多病的苦果。种类丰富的饮食会让我们摄入均衡的营养,尤其是各种微量元素。
4.4慎荤多素精神旺。在健康领域,最近大量的经过同行评议的医学研究显示,富含动物蛋白的饮食可能导致癌症、心脏病和许多其它退化疾病。而正当这些疾病和肥胖在我们国家已达到流行病的程度时,越来越多人却得不到适当的健康保险。作为一个民族,我们的病越来越多,并且很多人越来越不能,负担可以帮助他们治疗的费用。有个生存常识是,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想生活在一个比以前更安全和稳定的世界,我们必须从自己个人的决定开始。
4.5少盐多醋话清淡。在过去,人们都把“菜里有没有油水”作为饮食好坏的分界之一。如果是清汤寡水,那说明吃不好,更别说档次了。请注意,话到这里问题就引出来了。可能您对“油”还没有太多的了解吧,“油”中其实含有多种脂肪,有饱和脂肪,还有不饱和脂肪。如果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有害脂肪),如动物油中的胆固醇和人造黄油中的氧化脂肪,就会增加患病的危险。相反,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有益脂肪)不含胆固醇,是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对于保护心脑血管大有裨益。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不良生活方式;饮食;养生原理
前言
不良饮食生活方式已成为人类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人之所以生病,大部分是由饮食生活方式所致。《黄帝内经》讲“习性造病”。生活中暴饮暴食,不吃早餐,晚餐过饱等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给人们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如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趋于年轻化,和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人到中年,虽然精力比较充沛,体质较好,但如果不注重养生,不仅会损害人体健康,还会加快中年步入老年的节奏。所以,对于中年人来说,从现在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学会养生保健显得十分重要。近几年来,我国多位学者向国人宣讲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和重要性,引发了国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
1相关概念
所谓养生就是“治未病”,是根据生命活动的发展规律,采取能够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手段而进行的自我保养的方法。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养,就是供养、保养、调养、护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长、生存、摄生、道生之意。从广义的概念来讲,人类一切维持生存、保养健康、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都是养生学所涵盖的内容。
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生活方式违背了常理、伦理,与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法规相悖,即是不良生活方式。
2现代人不良饮食习惯及养生原理
2.1贪食冷饮
现代人食饮冷冻饮品很普遍。但却不知:夏日阳气外散,体内偏虚偏寒,贪食冷饮特别伤脾。中医上讲,脾主肌肉,是体内食物运行的主管,是化气、化血之源,脾气过胜,味道厚重,性寒性凉的食物或饮品都会耗失脾的阳气,造成脾胃不舒服,身体亏损。所以应少食冷冻饮品。
2.2偏嗜辣
现代人对食味偏嗜导致身体不健康。中医将食物的味道归纳为酸、甘、苦、辛、成五种。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五味入五脏,适量且均衡,会补益脏器,有利于健康。偏嗜某一味,都会损坏相应的脏器功能。《素问・五脏生成》中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醋,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中医有讲:食物太酸可损伤肝,太甜可损伤胰,太苦可损伤胃,太辣可损伤肺,太成可损伤肾。若食用过辣食物,会导致便秘,痔疮下血;若食用过油腻的食物,则会引起多痰等病症;若食用过于生冷的食物,则会导致脾胃虚寒,引起腹泻、腹痛等病症,损害脾胃健康。专家说,孕妇过多食辣会导致胎儿患皮炎的概率增加。辣的食物吃多,不仅会便秘、上火,还易患上感冒或其他疾病,其原因主要是吃辣导致免疫力降低。含有辣椒、胡椒、花椒、葱、姜、蒜的食物,在中医里归为“辛味食物”范畴,这些食物具有很大的“发散”作用,过多食用,容易“耗气”,严重者可导致气虚,而气虚者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免疫力降低。因此,很多人辣的食物吃多了,会觉得浑身无力、容易疲倦。这种气虚的症状一旦找上门来,感冒等疾病也就会不期而至。食用过辣食物会伤肝伤肺。一个人过度嗜辣,也说明此人经络堵塞,体质下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辣椒吃的过多有害于身体健康,过辣的食物不仅对肠胃有很大的刺激,还会诱发或加重慢性胃炎,而且可能导致癌症。其原理是:美国有关专家指出,辣椒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具有抗癌和致癌的双重作用。但是辣椒内所含的化学物质是抗癌还是致癌取决于人体摄入这种物质的数量和其存留在人体内的部位。所以专家强调,适度吃辣则养生保健,否则百害无益,甚至引起癌症。
2.3贪吃肉食
过去人们大多是以素食为主,而现代大多数人都以肉食为主,荤素不平衡。过去的人请客吃饭,大都在家请客自己做,现代人请客主要都在宾馆、酒楼,很少点素菜,点的素菜也是用油泡的。每次请客,大鱼大肉、啤酒、饮料,享受的同时,也在损耗着自己的健康。肉食不仅消化慢,烹饪时加的作料也多,味既重又厚。《黄帝内经》上讲:“味重则泄,薄则通”,又讲“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即过多的肥甘味厚重,易伤脾胃,导致腹泻,或者便秘,易生火疖子,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相反味道清淡一些,反而有利于通畅血管,使人感到神清气爽。
2.4晚餐过饱
人们习惯晚上大吃,未待消化即入睡,导致次日食欲差,早饭不吃,中午凑合吃,晚上再暴饮暴食,形成恶性循环。从养生角度讲,胃为火炉,需要充足的阳气消化食物,夜晚的阳气较弱,过饱易形成胃火,不但影响睡眠,而且会给心脏造成负担,人会感到不舒服。长期如此会使脾胃失调,而脾生肉,体型也会随之失衡。《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就是讲进食要适度。一天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会随白天黑夜交替变化而盛衰不同,白天阳气盛,所以新陈代谢旺盛,所需供给身体的营养自然多,故饮食量略大。夜晚阳衰阴盛,多静息入寝,自然所需营养较少。所以自古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的说法。晚饭少吃是因为晚上睡眠,相对活动量少,故不宜进食过饱。若进食过饱,宜使食物滞留于肠胃,给肠胃造成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质量。而且饱食易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激能力减弱。经常饱食,尤其是过饱的晚餐,因热量摄入太多,会使体内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引起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在大脑中数以万倍增长,这是一种促使动脉硬化的蛋白质。脑动脉硬化的结果会导致大脑缺氧和缺乏营养,影响脑细胞的新陈代谢。经常饱食,还会诱发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等疾病,使人未老先衰,寿命缩短。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第8篇
【关键词】饮食调理 中医理论 整体调护
中医饮食调护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种饮食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及配伍规律,以膳食和药膳为工具,以“食养”、“食调”和“食疗”为手段,来调理机体的功能失调、预防疾病的发生;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促进病体康复的方法。若要使饮食在调护抗病中充分发挥疗效,必须重医理、讲整体。
1 中医饮食调护须重医理
1.1 以膳食的性能特点为选食的理论基础。食物有寒、凉、温、热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寒凉性质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平肝安神、通利二便、滋阴生津和养阴润燥等功效;温热性的食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气、温经通络、疏筋活血等功效。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的食物为平性食物的,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适合于一般体质的人选用,也适合于寒凉、温热性病症的人选用。食物的五味的作用是:辛味具有发汗解表、行气行血、散结、止痛的作用;甘味具有调补人体气血、阴阳、缓急止痛、和中的作用;苦味具有清热、泻火、燥湿、泻下、降气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咸味具有泻下、软坚 散结、滋阴潜阳的作用;“淡”味具有渗湿、利水作用。
临证时应考虑食物性味的综合利用,如味甘性平的粳米、黄豆可补脾益气、强壮身体;味甘性温的羊肉、狗肉都具有温补脾胃的作用,而适用于脾胃虚寒的病人。
1.2 以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为营养、调理和治疗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是食疗的总则,五脏与五体、五官的整体调理与四季饮食调理的基础为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
2 中医饮食调护的临床运用应讲整体观
2.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调理整体观。
2.1.1 五味养五脏,饮食调护须精选:就是利用五味对五脏的特殊营养作用,制定相应的调护计划,做到营养平衡。如五味对五脏的特殊营养作用(谷味酸,先走肝,……);五味对五脏、五体的针对性作用(酸先筋,辛走气,……);五脏的五味所宜(肝色青,宜食肝,粳米、牛肉、皆甘;……),如视物昏花的病症,为肝血不足,宜采用滋补肝肾的枸杞猪肝;腰酸腿软、眼花耳聋为肝肾不足,可选羊肉、黑芝麻、核桃仁等。
2.1.2 五味伤五脏,饮食调护须控制。
2.1.2.1 过食五味伤五脏:饮食调护须注意食不过量的整体平衡的调理。如《内经》所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2.1.2.2 五味伤五体:饮食调护须注意食不过偏的整体平衡的调理。如《内经》所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2.1.2.3 五脏的五味禁忌:在饮食调护时,可以通过对饮食五味的控制,达到调护整体平衡的目的。如《内经》所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亦“不可多也,必自裁也”。
2.1.3 脏腑之间有生克制化联系,饮食调护须注意整体平衡的调理:如肺之本脏为病,饮食调护应宣肺降逆,选食姜汤饮;因肝火亢盛,木火刑金者,应泻肝火为主,选食茼蒿饮;因脾虚生痰,痰湿壅肺者,应健脾燥湿为主,选食枳术饭等。
2.2 人体与自然密切相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2.2.1 四季与五味、五脏相应调护的整体观。
2.2.1.1 春季的饮食调养(平补为主):春天,阳气升发,万物生机勃勃,生理调理上,宜食辛散食品,葱、蒜、香菜等,以振奋阳气。病理上,由于春季阳气生发,肝气旺盛,宜乘脾刑肺,整体调理肝脾肺;如对肝脏在味的相应调护上,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应选清淡可口的饮食,配以清肝、养血之品以防肝阳升发太过,如菠菜、芹菜、油菜、小白菜等,饮酒不易过多。
2.2.1.2 夏季的饮食调养(清补为主):夏天,气候炎热,暑湿较重,清暑宜食苦寒清热的苦瓜、黄瓜、绿茶、绿豆之品,化湿健脾宜食冬瓜、薏苡仁、白菜之品。
暑湿侵犯,津气两伤,故对感冒的病人饮食调护应选用清热生津,益气解表之品,整体调理,平衡阴阳,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五味的整体调理,宜省苦增辛,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以不损脾肺之气。食补以甘寒、清凉为宜,适量的加入清心火、补气生津的食物,并及时补充水分。可选用绿豆、小米、薏米、鸭肉、黄瓜等。
2.2.1.3 秋季的饮食调养(平补润燥为主):秋天,气候凉爽干燥,宜食百合、枇芭、蜂蜜等甘润滋阴润燥食品。以防秋燥伤阴。 如:白木耳、燕窝、梨、蜂蜜等养阴润燥,生津养肺制品。
五味的整体调理,宜“少辛增酸”,以防肺气太盛,避免损伤肝的功能。少辛,少葱、蒜、薤、椒;增酸,苹果、葡萄、山楂、菠萝。提倡饮粥类促进新陈代谢,生津润燥。如:玉竹粥、沙参粥。
2.2.1.4 冬季的饮食调养(温补为主):冬天,天气寒冷,阳气潜藏,宜于温补,宜多食甘温补阳的羊肉、狗肉、核桃之属。
五味的整体调理,宜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忌粘硬、生冷,饮食以温为宜,经常食用火锅、清炖及红烧肉类药膳为好。
2.3 辩体选食,相应调护的整体观。正常体制宜选甘平食物;阴虚体制宜选甘寒、甘凉食物;阳虚体制宜宜选甘热、甘温食物;气虚体制宜宜选甘平、甘温食物;痰湿体制宜宜选健脾燥湿化痰食物;瘀血体制宜活血化瘀。并根据所在脏腑不同给预整体调理。如阴虚体制选百合玉竹地黄汤;阳虚体制选桂姜羊肉汤。
2.4 养、调、治疗辩证选,适当调护整体观。临证中应辩证、辨病、辨体质,在对疾病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养”、“调”、“疗”饮食的适当选用。
2.4.1 养体健身调护整体:食物的主要作用就是养体健身,提高人体素质、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神志、血脉养护心;眼睛、筋膜养护肝;肌肉、四肢养护脾;耳窍、骨骼养护肾;产后缺乳宜养血益气通乳;职业女性失眠宜健脾养血安神;老年骨质疏松宜补肝肾强筋骨等。
2.4.2 调理失衡,平衡整体:通过食物的调理作用,调理机体的营养失衡出现的亚健康和疾病状态,达到机体脏腑、阴阳新的动态平衡。如生理不顺女性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的饮食可用橘皮扁豆粥;脏腑功能失调怕冷女性的羊肉汤等。
2.4.3 疗疾祛病,调护整体:中医饮食通过药膳的调治、调护维护健康、辅助治疾病,促进病体的早日康复的方法。山药可辅助治疗糖尿病;芹菜可以降压;西瓜可以解暑清热等,都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来愈疾防病的。
参考文献
1 郭瑞华.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2 陈永建.浅谈饮食调护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江西中医药,1995.S3
3 刘桂芬等.浅谈中医饮食调护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04.12
4 王学军.饮食调护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5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